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媒体人创业有什么优势

2018-12-11 09:41:37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0月下   作者:叶铁桥

摘要:媒体人都有影响别人、改变社会的梦想,创业也是如此。

  我曾经写过一篇《传统媒体人转型创业,哪点最不靠谱》,近期,因为要举办一个媒体人转型创业大会,我又密集访谈了多位媒体人出身的创业者。

  这里首先要区分的两个概念是“创业”和“做生意”,虽然都是经营行为,但两者不一样,做生意目的很直接——获取利润,但创业的本质特征还在于创新,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来创造价值。做生意简单多了,创业九死一生,这是我访谈的多位媒体人非常一致的观点。

  “纷享销客”的创始人罗旭是《新京报》原常务副总裁,他说,媒体人转型要去做生意的话,轻松多了,比如开个公关公司,把做媒体时积累的资源变现了,不用太受累就能把钱给挣了。

  但创业就不一样了,创业前期投入巨大,后面模式能不能跑通不知道,很多创业者都会遭遇至暗时刻。罗旭也是如此,他创业后做企业服务市场方面的软件,一度是资本的宠儿,结果却因为扩张太快,又遭遇竞争对手的强力阻截,公司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2016年7月,他在一天内裁掉1000多人。公司出了大问题,他的身体也差点垮掉了,2016年9月初的一天,体育特长生出身的他,在跑步时心脏骤停,时间长达2.5分钟,算是到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视知”TV的创始人马昌博也有过裁人的经历。他在做“壹读”的时候,由于资金紧张,3个月给员工发不出工资,他不得不裁掉部分员工。他感叹着对我说:裁人的时候,非常难受,因为你知道问题不是出在他们身上,而是出在公司身上,甚至是自己身上,但没办法。

  创业维艰,那么,媒体人出身的创业者有优势吗?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新京报》前总编辑王跃春时,她脱口而出:“当然有优势。”

  这位转型做投资人的杰出女报人是这么理解的:“做媒体就是做价值发现,媒体人要判断一个事情是否有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我觉得做投资或者创业也是做价值发现,无论是面对一个领域,还是面对一个项目,你都要发现它的商业价值在哪里。两者的路径是一样的。”

  她的这番话,在一个前媒体人身上能够得到印证。“视觉中国”创始人柴继军曾在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担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他这样告诉我创业做图片交易平台的缘起: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青年报是全国记者心中的圣地,其摄影部也是大腕云集,全国各地的图片作者都希望有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机会,他因此每天都能收到很多寄来的图片。但是,由于报纸的版面有限,寄来的图片大部分会被舍弃,能用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这时候,柴继军开始思考,这些中国青年报不能用的图片,不代表其他媒体不能用呀,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图片数据库,让图片作者和图片需求机构之间自由匹配?正是这一想法,成就了一家上市公司。

  李学凌也在早期参与了“视觉中国”的创办。2000年前后,在中国青年报做记者时,他跟柴继军搭档做过一系列关于新兴互联网人物的报道,采访对象有张朝阳、王志东、方兴东等,这组报道在一个名为“IT新生代闪亮登场”专栏中刊出。也正是在做这组报道期间,一次在单位食堂吃饭时,柴继军提出了摄影师和图片需求机构之间建一个服务平台的想法,结果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开始写商业计划书,找融资,开始创业。

  后来,李学凌又陆续创办出了“欢聚时代”和“虎牙”两家上市公司,成了媒体人转型创业的杰出代表。在谈到媒体人转型的问题上,李学凌曾在接受采访时给出过一些建议。他认为,媒体人见多识广,能听到各方面不同的声音,而且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学习能力也很强,这些都是媒体人创业的优势。

  把媒体经验当做优势的还有陌陌的创始人唐岩,虽然在创业之前一直在网易工作,但他做的也是媒体业务。“在创业过程中,媒体工作给我很大训练”,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媒体从业经验对创业的帮助非常大,从事媒体行业,每天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通过自己的判断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从而形成自己更加准确的逻辑判断。”

  罗旭则认为,媒体人所拥有的理想和情怀,对于创业很重要。他甚至把这个当做媒体人创业的最大优势,“媒体人都有影响别人、改变社会的梦想,创业也是如此,这两者是共通的。没有理想和情怀,我也坚持不下去”。

  (作者为“刺猬公社”创始人)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0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