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报纸转型给科学新闻带来挑战

2019-02-13 11:58:07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2月下   作者:王大鹏

摘要:  近年来都市报的休刊和停刊,会让传统报刊上原本就不多的科学信息供给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2018年12月1日,《法制晚报》宣布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此举旨在落实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求,深化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型。近年来,有数十家传统报纸或是停刊,或是休刊,似乎传统媒体的寒冬一直徘徊在地平线上。作为科学新闻的一个重要载体,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会给科学报道,甚至是科学传播都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上,科学知识通过中间媒介(新闻媒体)的编译和转述传达给广大公众,一系列文献也显示,媒体是完成正规教育的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2015年公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38.5%的公众通过报纸获取科技信息,这远远低于通过电视和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再结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发布的历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网络之上,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和泛在性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获取所需信息的便利,甚至网络并不单纯地只是一种工具,而是成为人类本身的一种延伸。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而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媒介形式则更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延伸,因为新媒体实现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的整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可有可无,它们在满足公众的科技需求方面大有可为,也应该有所作为。2003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就明确要求:“各类报刊要加大科技科普宣传力度,开辟科学专栏、知识专版,着力解答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科技难题,传播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报刊都设有科学相关的栏目,武丹和钟琦在《媒介·科技·传播——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现状研究》一书中用专章分析了报纸科技传播的问题。她们发现,传统纸质报纸科技传播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有专门科技版面的党报占比达到半数以上,但是都市报开设科技版面的比例仅为26%。而近年来休刊或停刊的一系列报刊大多是都市报,这样会让传统报刊上原本就不多的科学信息供给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学者对美国报纸上的科学报道进行了统计。他们发现,1989年美国每周有科学报道的媒体达到95家,但是仅仅3年之后,这个数量下降到了44家,随之出现的是科学版块的减少和压缩,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篇幅上,特别是那些小报,到了2005年,仅存24 家。

  另外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难度未必会降低,甚至还有可能增加,因为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而且这种信息在呈指数级的增长。如何获取到自己需求的科技信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第五项修炼”。这里可以再次借用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讯息”来加以阐述,那些熟谙互联网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会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甚至是网络鸿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人人皆媒的时代,很多科技信息并不是由记者们或者科学家们所发出的,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假科学的外衣而行的伪科学信息。这样一来,传统报刊的把关人角色会淡化,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也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而这会进一步冲击和影响科学新闻的呈现强度和密度。

  再者,一些传统报刊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记者自身角色的转变,甚至某些长期从事某个领域报道的记者会迫不得已地离开这个领域,进而有可能让科学新闻报道的数量和版面有所下滑甚至是消失,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我们为科学传播所做的努力。

  虽然有一半以上的中国人现在每天挂在网络上,但仍然有很大比重的人并没有享受这种便利性,而传统报刊在满足这些人的科技信息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报刊的科学传播功能。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