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三个池子”的较量

2019-02-13 14:04:38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2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各平台对用户池、内容池、粉丝池的博弈,成败取决于内容。

  世界终究是变化的,当我们感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的地位无可撼动时,京东追了上来,BAT变成了BATJ;当我们以为微信、微博的地位无法撼动时,今日头条横空出世,而头条号的出现,又让其“不尊重著作权”的弊端大为改观。

  信息时代,并没有一个“巨头”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内容领域,无论是BAT的百家号、大鱼号、企鹅号,还是今日头条的头条号,竞争与厮杀是明显的。前阵子,微信朋友圈忽然没法转发今日头条的内容了(只能复制链接粘贴),这种赤裸裸的对抗,也太明显了吧?微信公众号的另一重要变化,是不少公众号的发布权限由“一天一发”悄悄变成了“一日多发”。

  有人评价说,这说明微信方面越来越重视“信息流”建设了。不过,和AI(人工智能)、MGC(机器生产内容)一样,“信息流”也是一个玄之又玄的前沿词汇,未必妥帖。我倒是比较欣赏百家号和头条号方面的说法:

  “(微信公众号和百家号的区别是)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

  “头条号建立了巨大的内容池,机器根据用户喜好,从‘池子’中把稿件推荐给相应的用户。”

  我们领不到BAT高薪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无法把高大上的前沿词汇,用所有人都听得懂的方式表述给普通人。

  头条号的说法,尤其一针见血。微信把“头条”排除出朋友圈,核心原因就是内容池之间的博弈;微信公众号的“一日多发”,目的也是扩大自己的内容池,应对来自今日头条和头条号的威胁。

  今日头条诞生之初,属于野蛮生长,完全无视甚至践踏版权,一度引发媒体界的公愤。头条号的出现,让这种状况大为改观,内容池足够大之后,它就无需仰仗其他媒体的稿件,从而实现“自有内容+机器分发”的良性循环。

  作为“机器分发信息”“内容找人”的始作俑者,今日头条的初始阶段,并没有聚焦于内容,而是聚焦于用户,侧重于用户池建设。在受害最大的传统媒体的口水中,它的用户池终于达到了惊人的数量级;在这个基础之上,内容池的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

  抖音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今日头条的用户池和短视频内容池。只要一个内容产品的用户到了上亿甚至数亿级别,必然会和其他内容产品形成大量的“重叠用户”——比如你的手机上,既有微信,又有今日头条,还有抖音。

  前两年,手机上只有微信,你玩手机的时候,80%的时间都用在微信上;现在,可能只有30%的时间在玩微信,其余50%的时间分给了今日头条和抖音等。用户还是那些用户,微信的用户池可能一个也没少,反倒增加了;但每个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占比大大下降了。

  这就是很多微信公众号用户阅读率、打开率下降的根本原因,也是微信对今日头条急眼的根本原因。这不是对用户的争夺,而是对用户时间的争夺。

  所以用户池的博弈,本质是对用户时间的争夺;而对用户时间的争夺,本质是内容的争夺。谁的内容好,谁的内容有趣,我看谁的。用户池的成败,取决于内容池。

  在内容池和用户池的博弈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池子:粉丝池。粉丝池和用户池是交叉的;用户池是针对整个平台而言,粉丝池则是针对内容创作者而言——比如你注册一个头条号、百家号,有多少粉丝。

  头条号、百家号等属于“机器分发”,粉丝的作用并不明显;一个热点且优质的稿件,一旦被机器搜索到,即便你没有几个粉丝,也可能会拥有巨大的阅读量。这和阅读量完全取决于粉丝的微信公众号,完全不是同一个模式。

  一个新的动向是,无论是头条号还是百家号,都越来越重视粉丝池建设,并刻意提高了“粉丝带来收益”的权重。从粉丝池的角度而言,这些“号”们还无法对靠粉丝池起家的微信公众号构成威胁,但已经让微信方如芒在背了。

  毕竟,如果说机器分发最核心的池子是用户池和内容池,微信公众号的基础则是用户池和粉丝池。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池建设并不令人瞩目(基本是靠用户的自发能量形成),如果粉丝池再遭“偷袭”,恐怕就真的尴尬了。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