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佛泉:从政论时评转入政治哲学

2019-02-18 11:07:46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学者的评论文章可以直指要害,言一般人所不能言。

  张佛泉(1908-1993年),学名张葆桓,河北宝坻(今属天津)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在天津《大公报》担任编辑,其间由他主编的《现代思潮》周刊创刊。

  在《发刊词》中,张佛泉说,之所以要编辑这样一个栏目,广泛引介西方思潮,是因为中国几十年来对西洋文化的适应先是模仿皮毛的自然科学,学的尽是西洋的枪炮火车,再是模仿皮毛的社会科学,抄袭外国的制度和各种主义,然而这样并不奏效,“现在还有另外一条路可走,也许是最后最澈(彻)底的一条路——就是要抓住西洋人的思想,西洋人的灵魂:西洋人的哲学”。这被称作“根本上的西化”。

  作为政论家的张佛泉,不仅与《大公报》《独立评论》《自由中国》等著名政论刊物密不可分,更是在言论史的核心议题上研究至深,并从政论时评转入政治哲学领域的思考与研究。其研究对象,正如其著作题目,“自由”与“人权”。

  1932年,《现代思潮》周刊停刊后,他赴美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师从观念史研究学者阿瑟·洛夫乔伊,学习西方思想史。

  可以说,在张佛泉的学术研究中,“观念史”的影子若隐若现。正如张佛泉文集的编纂者王进文在《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序言中所说:“无论册语文檄抑或鸿篇立论,无一不是应对近现代国家民族建构中的基本问题。”

  1933年11月6日,胡适在《国闻周报》上看到张佛泉的文章《民元以来我国在政制上的传统错误》,曾在日记中记录该文要点,指出“此文为近年政论中最有见地之文”。张佛泉的观点是,正确的方法是利用议会作为节制机关,将行政置于立法缰绳之下,然后再以行政驾驭立法,“专权”可以成为“负责”的“专权”。

  由于张佛泉尚在美国读书,二人并不相识,胡适托人寻访。次年,张佛泉回国,仍在《大公报》担任编辑。受胡适邀请,到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任副教授。历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西南联大政治学系教授,承担的课程有“政治学原理”“近代西洋政治思想”“地方政府”等。

  从1932年到1937年的5年间,张佛泉在《大公报》《独立评论》《国闻周报》等刊物发表不少政论时评,议题涉及宪政、民主、教育等。在《独立评论》发起的“民主还是独裁”大讨论中,张佛泉旗帜鲜明站在胡适这一边。

  这场论战,张佛泉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一篇是《我们究竟要甚么样的宪法》(1937年5月30日),他认为,民主宪政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只要有一分可能,就应该实行一分民主政治。另一篇是《我们要怎样开始宪政》(1937年6月27日),针对“集中人才”和“普选”两种极端进行分析。

  在1948年12月去台湾之前,张佛泉先后出版过《民主与选举》《民权初步释义》《自由民主论丛》等,多为政论时评合集。

  到台湾后,张佛泉与毛子水、雷震、王世杰、杭立武等人一起筹办《自由中国》半月刊——这是1949年以后台湾的言论重镇。此外,他还在“革命实践研究院”做西洋近代政治思想讲座,并担任台北“国立”编译馆编纂。

  从1951年冬天开始,周德伟(哈耶克亲传弟子、台湾关务署署长)每两周约一些学者在自家寓所讨论,参加的人有张佛泉、殷海光、夏道平、雷震等人以及台大一些研究生,也就是今天台北的紫藤庐茶馆。这个群体也是《自由中国》的主要撰稿人。该讨论会前后维持半年左右,后在国民党特务的干涉下停止。

  1961年,张佛泉获得福特基金会资助前往美国,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他担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教授,直到1977年退休。1994年,张佛泉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6岁。

  2010年9月,张佛泉的文集《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在大陆出版,该书被列入“汉语法学文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印数为3000册。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