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来,看我一眼,给你钱!”

2019-02-27 15:19:29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烧钱购买注意力可以成为手段,但绝不能成为目标。

  有人爱玩这一套,时不时在朋友圈发一条:“快来快来,边看新闻边挣钱!”我总是无奈地摇头:这你也信?

  后来才明白,是我落伍了:这不是骗局,而是某些APP为了吸引点击、扩大流量的手段。下载了他们的APP,看上几分几秒(每天有定额),还真就能赚上几分几毛,并不全是忽悠。

  那么,搞这些小伎俩的是不是都是像“今日头条”那种,原本属于“后来者”、正在努力往前追赶的APP呢?也不是,看上去挺正经的某网络巨头旗下的APP,也在搞这个。唉,真是越老越不正经了。

  这种“看我一眼给你钱”的模式,不是现在才发明的。大约十几年前,国外就出现过这类广告产品,只要在个人电脑上下载一个软件,适当浏览或者点击广告,就能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后来无疾而终了,因为对消费者来说,这种“赚钱”模式实在有点寒碜人;对广告主来说,投入了广告费,却未必能精准到达自己需要的客户,持续使用这种软件的往往是他们的无效客户,无法形成有效的购买。

  今天出现的这些APP,本质上并没有太大改变;甚至在经营模式上和一些传统的商场、店铺也没什么区别。街头有投放小广告的,堵在路口,让人心烦;于是有人先送一个一次性口罩,再塞广告,效果就好多了。有的商场为了吸引人气,规定几点到几点(一般都是客流量相对稀少的时候)购物的,可以免费送鸡蛋……当年那些送鸡蛋、送口罩的策划者,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这些APP的幕后策划者了。有什么不同吗?

  这种经营模式所面临的,依然是几个老问题。

  首先是广告投放的精准性问题。广告业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趋向于精准化,就在消费者忽然发现狗粮快没了的时候,广告弹窗恰恰弹出了他经常购买的狗粮广告——这就叫精准,也是大势所趋。漫山遍野、全民撒传单式的广告模式早已落伍,传统媒体不得不降低价格,广告主的广告宣传资金不仅因此大为减少,“广告转化为购买行为”的比率也提高了。

  “看新闻赚钱类”APP,却走回了粗放的老路,甭管有效客户还是无效客户,先揽到怀里、增加点击量再说。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后来者”的野蛮生长阶段,就像当年“今日头条”不顾传统媒体版权、大肆分发一样。问题是,两者是否有相似之处呢?“今日头条”的成功,首要因素是它率先掌握并利用了“机器分发”技术,其次才是无视版权的大肆分发;这些“看新闻赚钱类”APP的核心技术在哪里呢?有钱,有“风险投资”,算核心技术吗?

  其次是这类APP会集聚大量的无效客户、无关客户——甚至可以说是低端客户。经常通过这类APP浏览新闻、信息的用户,往往比较有时间,时间成本不高;真正时间紧张、工作繁忙的用户,浏览资讯的第一前提就是方便快捷,关注这类APP的动力很差。另一方面,时间成本低的用户,在浏览资讯时,因为APP对浏览时间做了限制(比如必须浏览30秒以上等),又会导致数据失真——他们明明对这条资讯毫无兴趣,却不得不停留一下才离开。

  说到根本,其实还是一个广告转化率的问题。投放越来越精准,“广告转化为购买”的比率逐步提高,是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之下,这类APP却在以虚假繁荣的点击率和流量来掩盖精准性的弱化和转化率的不足,这显然并不足取。

  也不能说这种方式就一无是处,也不能说它一定就和多年前国外出现的同类模式一样必然走向消亡。核心问题在于:烧钱购买注意力可以成为手段,但绝不能成为目标。如果目标仅仅盯在流量、点击率上,那这种虚假繁荣早晚会垮掉,因为在“机器分发”几乎成为主流的时代,“花钱购买”的点击量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没错,这和“花钱购买点击量”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曾几何时,微信公众号中此类行为十分普遍,有的雇用水军点击,有的使用机器作弊,目标只有一个:让点击率看上去好看,让客户“满意”。

  只不过,当年的水军点击、机器作弊,如今换成了利用手机用户来点击而已。都是一手点手机、一手拿钱,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只是一个被微信界定为“非法”,一个处在模糊地带,“法无禁止皆可为”而已。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