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曾昭抡:观察军事,洞察时局

2019-03-01 17:07:4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专业背景与公共情怀的高度结合,是曾昭抡军事时局评论的重要特色。

  15年前,时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徐百柯在“钩沉”栏目中对一些民国学人的生平做了一番梳理,不少是被遗忘的,或被边缘化的,其中,就有曾昭抡。这一期文章的标题叫做《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4年7月7日)。

  这位“不修边幅”的曾昭抡,颇有些“扫地僧”气度,实际上是现当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一位知识分子,是“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清华大学校史馆网站上对曾昭抡的介绍是: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出自曾国藩家族,1899年5月25日生于长沙。曾就读于清华学校,1920年毕业后赴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先学化工,再学有机化学,1926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49年前,先后执教于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3月后,曾昭抡任中国科联副主席、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1950年12月,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1952年12月任高教部副部长,此外,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等社会职务。

  除了在学术研究、教育管理等领域的价值贡献,曾昭抡在言论史上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不但参与不少知名报刊的编纂,更以撰写军事时局评论见长。

  在言论史的谱系上,曾昭抡的军事时局评论可谓空前,当时恰逢抗战与世界大战,而他的国防化工背景为其提供了足够的专业知识支持,留学经历使其对国际关系的变动极为敏感,也正因为此,他的评论包括军工武器、战场分析、国际关系等。可以说,专业背景与公共情怀的高度结合,是曾昭抡军事时局评论的重要特色。

  《曾昭抡》作者戴美政研究发现,曾昭抡先后主编或主持的专栏,以及特约撰稿的理科和综合性报刊,包括《中国化学会会志》《化学》《化学工程》《科学》《时事月报》《青年与科学》《海鸥周刊》《民主周刊》《当代评论》等,至少有20种之多。其中,《民主周刊》和《当代评论》都是名震一时。

  以《民主周刊》为例,这是民盟云南支部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44年12月,罗隆基任主编,潘光旦任社长。作为“一周时事析要”的专栏撰稿人,曾昭抡先后撰写军事评论四十余篇。

  曾昭抡写过《中日战争中使用毒气问题之检讨》(《大公报》,1937年11月7日),《现代战争的武器》(《战国策》,1940年9月15日),《新型炸药发明的可能性》(《东方杂志》第39卷第6期,1943年5月30日),《第二次大战中几种重要科学发明》(《扫荡报》昆明版,1943年11月4日)等专业性极强的评论。在《新型炸药发明的可能性》一文中,他专门列出了根据炸药的“爆炸热量”对比作出燃料的热量,指出普通人对于报道中的相关传言要有清楚的常识性认知。

  不管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全球范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曾昭抡认为胜利是因为“人民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民主周刊》第1卷第16期,1945年4月9日)。如果说这种判断还属于事实判断的话,那么他对时局走向的观察则代表着价值判断。在1945年,曾昭抡发表的《法西斯主义的澈(彻)底清算》《欧战胜利结束》《二次欧战胜利的重要意义》《恢复和平以后的欧洲》《八年来的世界民主浪潮》《世界战局与政局展望》等,是站在更为长远的落脚点来看待战争的实质,思考战后的趋势,以及如何从战争中吸取经验教训。

  他认为:“考法西斯主义,发生于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其所以速得成功,与失业问题,关系最为密切。此次大战结束以后,战时尽量生产的情形,一旦松弛,失业问题即随之而来,稍一不慎,许多国家,难免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危险。对于战败国家,此种危险尤大。反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走上经济民主的大路,则法西斯毒菌,无法可以繁殖。今后世界能否维持和平,其关键实在于此。” (《法西斯主义的澈底清算》,《扫荡报》昆明版,1945年4月29日)

  为此,他呼吁:“今日的联合国家,不应以获得军事上的胜利为已足。每个国家,均应作严格的自我检讨。这是为着本国的利益,也是为着世界的利益。”今日观之,这是一种现代世界观的体现。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