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五彩斑斓的信息与新闻沙漠

2019-03-19 14:38:49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网络与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不公平、信息生态不均衡问题,但又产生了新的信息生态失衡、新闻沙漠风险。

  《2018中国报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53家报纸停刊休刊,还有大量的报纸减量、缩版。2009年至今已有超过100家报纸停刊休刊,且停刊休刊的报纸大多为报道地方新闻、民生新闻甚至街头巷尾的市井新闻的都市报、晨报、晚报等。

  无独有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媒体与新闻学院2018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自2004年以来,有1800多家美国报纸相继停刊,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报纸。全美有超过1300个社群成为新闻报道的“盲区”,缺乏与之相关的公共事务报道,“数千个社区面临成为新闻沙漠的风险”。

  如果单纯看报纸停刊休刊,似乎不是个大问题。互联网、新媒体每天都在生产内容,仅千万新闻订阅号产生的五彩斑斓、包罗万象的新闻资讯就足以把我们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但细细思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真是新闻绿洲吗?还是我们也在面临着新闻沙漠的问题?

  在北卡的报告中,将新闻沙漠定义为,“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地区,由于地方媒体减少、消失或当地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数量下降,使得当地居民获得可靠和全面的社区新闻的途径受到限制,出现无从了解当地新闻与社会状况的风险”。

  从国内的状况看,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沙漠问题更为复杂,存在着四种现象:

  一是没有“水源”。即一些地区没有媒体,或者是关于这些地区的报道、新闻太少,成为新闻盲区。都市报、晚报的停刊休刊对地方新闻、民生新闻是一种缺位,会造成水源减少或者无水的新闻沙漠。当下,还存在一种没有一手采访、洗稿攒稿、缺失事实真相的新闻沙漠,“后真相”的出现即是这一问题的映照。

  二是有“水源”而“浇灌”不到。停刊休刊的媒体,其从业人员转战到互联网、新媒体,依然在生产、报道地方新闻、民生新闻,但面对芜杂、无底的互联网信息黑洞,用户难以高效、便利地接触到“水源”,新闻不能传播、触达、覆盖到需要这类新闻的人群。此外,还存在一种被精准算法推送设计的“有水而浇灌不到”的状况,算法的资源池里有海量的信息,但如果不被推送给用户,自然就形成一种有水似无水的新闻沙漠。

  三是只有一种“水源”。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在《荒漠化的新闻生态》中写道,“这是一个垃圾信息和浅薄的娱乐知识塞满了整个人类生存时间和生存空间的新闻荒漠”,“在今天全盘商业化和资本化的中国新闻界,媒介只有聚焦富人关心的议程、喜欢的观点、需要的信息才能获得广告和投资,才能求得生存。结果,关于国计民生重大发展的完整新闻、关于广大的中下层群众的故事和观点被忽视了,中国的新闻地图上,出现了大片的新闻沙漠”。可以说,当下的标题党、10万+都是这类新闻沙漠的写照。

  四是提供被污染的“水源”。近期,一篇火爆的网文《百度已死》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被污染的“水源”。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资讯的入口,提供干净、充足的“水源”是用户期待的,但现实的状况是,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百度提供的是有选择的信息结果,有污染的新闻源,内容良莠不齐中还存在涉嫌侵权和虚假的信息,这可以说是一种人为的新闻沙漠。

  一方面,新闻信息在巨量生产,高速传播;一方面,人们又陷入无“水源”、灌溉不力、单一“水源”、污染“水源”的困境。探究背后的原因,看到的是符号霸权、渠道霸权、技术霸权、市场霸权的阴影。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与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不公平、信息生态不均衡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又产生了新的信息生态失衡、新闻沙漠风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报纸的停刊休刊看作新闻供给侧改革中的调整产能结构,那么接下来要做的是优化配置要素资源,解决 “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同落后的内容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内容生产力,寻找用户阅读需求”的问题,真正创造出新闻内容的源头活水。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