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悬浮的“全糖剧”

2019-05-27 19:33:49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5月下   作者:易艳刚

摘要:  文艺创作不应沦为纯粹的“眼球经济”,在满足大众娱乐诉求之外,还必须发挥记录现实、文化滋养和价值引领等社会功能。

  “全糖剧”是什么新物种?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以恋爱为主要剧情、以“撒糖”为主要特色的新型国产剧。近期,“全糖剧”旋风横扫大小荧屏——在几大卫视平台,《如果可以这样爱》《趁我们还年轻》《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青春斗》等青春爱情剧争相霸屏;在优酷、爱奇艺、腾讯(简称“优爱腾”)等网络平台,《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爱上你治愈我》《我只喜欢你》《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也在疯狂收割流量。

  青春爱情剧有明显的题材局限,近些年有口皆碑的爆款电视剧中鲜见其身影,但它们似乎迎来了春天。当前卫视和“优爱腾”不仅扎堆播出青春爱情剧,还专挑那些齁甜的“全糖剧”——主角从颜值到性格都无可挑剔,剧情的荷尔蒙指数爆棚,台词带着浓郁的“鸡汤味”,就连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和布景等)都仿佛自带柔光滤镜。满屏“粉红气泡”的“全糖剧”,恨不得让观众们追剧时全程露出宠溺的“姨母笑”。

  “全糖剧”扎堆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这是当前文艺创作大环境的产物——因为种种原因,前些年火爆荧屏的宫廷剧、穿越剧、仙侠剧等骤然降温,而现实主义题材又面临收视率不确定的风险,青春爱情题材无疑是一种相对稳妥、风险可控的选择。只不过,在形似“同题作文”的创作比拼中,男女主角“撒糖”这种屡试不爽的伎俩,被无限放大,剧集本身变得“全程高甜”。

  另一方面,“全糖剧”是迎合年轻受众的剧种——世道艰难,几乎没有虐心剧情的“全糖剧”将娱乐属性发挥到极致,给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精神按摩,一片逃离现实的虚拟桃源。以前,熟悉“网生一代”的“优爱腾”通过一系列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网剧尝到了甜头;如今,在激烈的受众注意力争夺战中,传统卫视也将目光瞄准了年轻人,甚至意欲通过制播年轻化剧集实现平台转型与受众迭代。

  此外,成本考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影视剧售价不断飙高,据媒体报道,周迅、霍建华主演的《如懿传》单集价格为900万元,钟汉良、杨颖的《孤芳不自赏》更是单集售价高达1000万元。相较于那些“大IP”、大制作,“全糖剧”通常没有太多片酬高昂的大咖,很多主角都是刚进入娱乐圈的年轻艺人、素人,同样规模的投资,能让投资者、播映平台拿到更多项目,也即更多“押宝”机会。

  不过,从观众口碑、市场反馈等来看,“全糖剧”的如意算盘似乎并未打响。根据艺恩数据,近期热度较高的几部青春爱情剧,好评度普遍偏低。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并不意外,因为很多“小鲜肉”的尬演经不起推敲,全程“撒糖”的剧情也难免漏洞百出。这样的剧集,每个局部都是美好、浪漫、温暖的,组装在一起却很容易让人觉得腻味——仿佛在吃一只精心培育的只长鸡腿和鸡翅的特种鸡。

  文艺创作可以高于生活,爱情题材也不拒斥“撒糖”情节,但整个作品本身必须真实地根植于合情合理的现实逻辑之中。悬浮于现实的“全糖剧”,用满屏的帅哥靓女、虚假的恋爱故事、浮夸的生活方式,建构了一个虚幻的“小时代”,几乎完全放弃了文艺作品的批判性,已经严重背离文艺创作的初衷。尤其考虑到网络受众低龄化的现实,“全糖剧”事实上也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

  文艺创作应该贴近受众,但不应沦为纯粹的“眼球经济”,在满足大众娱乐诉求之外,还必须发挥记录现实、文化滋养和价值引领等社会功能。从历史到现实,中国从来都不缺好故事。文艺创作者们不妨让视野、格局开阔一些,从深厚的历史与社会现实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创作出能够传世、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作品。

  (作者为《新华每日电讯》评论部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5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