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胡先骕:科学精神,改造中国

2019-06-05 10:07:13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知识分子,不仅要做好本专业的研究,还要关心政治、参与政治。

  2005年,学者胡宗刚出版了《不该遗忘的胡先骕》,由是,不少人才开始知道胡先骕。十几年过去,胡先骕的知名度有所提升,但仍远远不够。

  此言非虚。胡先骕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作为植物学家,涉猎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地理学等,一生发表论文上百篇,专著近20部,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而胡先骕在言论史上的价值,则源于他另外两个身份:文人与教育家,展现了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面。

  《胡先骕文存》上册中,收录了胡先骕的一些文学评论,《中国文学改良论》《欧美文学最新之趋势》《评尝试集》《论批评家之责任》《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等。

  1919年,胡先骕在《南高校刊》上(后发表在《东方杂志》)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指出文学和文字的不同,文学在文字的达意之外,还要有结构、照应、点缀和修饰等。文学革命和文字改革是不同的,作为文学发展的历史,各种文体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坚持白话不能全部取代文言文,只可改良文学,而不能抛弃文学的历史,要创造新文学,更须以古文学为根基,使中国文学发扬光大。

  研究者温江斌认为,在胡先骕这里,文学变革只可改良而不可割裂传统独自前行,没有拘囿于历史,仅仅“昌明国粹”,更是期望中国现有文学与外界接触和对话。(《论胡先骕的文学改良思想》,《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今日视之,这种文学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算是鲜有的清醒。

  1922年,胡先骕与梅光迪、吴宓共同创办《学衡》杂志,被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阵地。

  1925年,胡先骕担任东南大学教授,对教育问题频频发声:《说今日教育之危机》《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师范大学制平议》《东南大学与政党》等。

  他在《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东方杂志》22卷第9期,1925年)一文中分析说,留日学生的“最大之短处,在不肯耐心由日本高等学校肄业至帝国大学卒业,故鲜有高深之学问。……由于到美国留学的难度更大,美国大学又重视实用,再加上美国的民主制度为国人所向往,因此留美生,特别是庚款留美学生就大受欢迎”。

  他针对高等教育的观点,至今仍不过时:为了让智识界不为利禄所蛊,中国应该办研究院,大学教授应该分教学和研究两种,应该以优厚的待遇支持学术研究。

  针对东南大学撤换校长郭秉文的“易长风潮”,作为东南大学教授,他撰写了《东南大学与政党》(《东南论衡》),批评国民党政府不能容忍异己。

  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在1945年底及之后在《观察》杂志发表的“中国之改造”系列文章,包括《教育之改造》《思想之改造》《经济之改造》等,阐述自己在抗战胜利后改造中国的全面主张。《教育之改造》中,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指导与训练每一个人,使人人都能在生活中尽量发挥潜能,并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经济之改造》中,他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第一项就是“经济改造必须普遍提高各级人民之生活水准与顾及各级人民之利益”。

  1948年,胡先骕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参与“独立时论社”,撰写大量政论文章。1948年9月,胡先骕等12位教授联名签署《社会党政纲》,公开发表时题目改为《中国的出路》。文中声明作为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参与政治:“这个动乱的时代,整个世界都在不安中,人们有一种普遍的政治觉醒,就是,如果我们不参与政治,别人将要把我们的意志和良心相反的制度,强加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身上。”

  1952年,胡先骕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受到批判,三次检讨,方才通过。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他又多次受到批斗、抄家。1968年7月16日,他因突发心肌梗死病逝。临终前曾他遗言安葬于庐山植物园——这是他曾一手推动创办的。1984年7月10日,胡先骕骨灰葬于庐山植物园。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