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三位中国记者

2019-06-05 10:15:03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从记者的历史主动性来看,站在世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现场,就是站在了历史的前沿。

  2019年5月7日,我第一次在微信里发了朋友圈:二十年了,你还记得牺牲在贝尔格莱德的三位中国记者吗?二十年后的同一天,我来到他们牺牲的地方,流下两行清泪。贝尔格莱德阴云密布,阴雨绵绵,天地同悲。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记者就是负重前行中最为独特的一个群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惟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

  让我认准了这次巴尔干之行的原因当然有瓦尔特,有《啊,朋友再见》的优美旋律,更有这三位中国记者。他们牺牲一年后的2000年,我第一次担任中国电视新闻奖的评委。当年获得一等奖的电视新闻作品中,有两件是关于那场南联盟科索沃危机的,一个是短消息《朱颖父亲痛悼女儿女婿》,一个是“南联盟科索沃危机系列报道”。获奖作品结集出版时,我为这两篇作品分别写了点评。在《朱颖父亲痛悼女儿女婿》的点评中我是这样写的:

  这条新闻是中央电视台前线记者在采访中偶然抓拍到的。当时记者随朱颖父亲到他女儿女婿生前住过的房间拍摄,发现卧室墙上飘零的红喜字,随后又发现了染满亲人鲜血的被子,这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面被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北约为什么要炸我们的大使馆?为什么?为什么要杀死我的女儿女婿?现在我到这里,只能看到我死了的女儿女婿,我只能捧着骨灰盒回去呀!”朱颖的父亲老泪纵横,悲痛欲绝的声音,至今仍扣人心弦。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二十后,如何评价牺牲在异国他乡的三位中国记者?换句话说,记者身后留下了什么长久的深刻启示?一篇《邵云环的历史遗产》让我眼前一亮。同为新华社记者的文章作者是这样说的:

  1999年发生的南联盟冲突,把中国记者的名字首次嵌入世界战地记者死亡名单。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公众普遍认为,美国轰炸中国使馆事件之所以产生惊世影响,是因为中国记者的牺牲……邵云环的牺牲,使中国新闻业的国际报道领域跨入一个新的空间。中国记者对国际热点新闻的贴近式报道和大众化传播,从邵云环这个原点爆炸、扩散。

  两年之后,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世贸大楼遭到袭击,全球性战争系统重新启动。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出现更多战场的同时,更多的现场报道也向全世界、向中国公众传递,因为有更多的中国目击者在现场注视、更多的中国声音从现场发出。出现在世界热点地区的中国国家通讯社记者,从那里发出声音、发出文字、发出影像,他们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显示了中国的存在。而公众也终将认识到,这种存在感,对于中国以及对于世界是多么重要。公众也将认识到,对于今天的中国与世界,邵云环的存在与离去有多么重要。

  平心而论,记者身后能留下称为历史遗产的并不多,但邵云环们做到了,他们用自己敲醒了国人——落后是要挨打的,我们绝不能把屈辱带入21世纪!

  从记者的历史主动性来看,站在世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现场,就是站在了历史的前沿。从只能摘发国外媒体的文字和画面,到派出记者奔赴世界重大新闻发生的现场,中国记者的站出来,为中国新闻界赢得了世界荣誉。

  邵云环们牺牲的地方,一座文化交流中心已经封顶。而20年前同样被摧毁的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断壁残垣,面目狰狞,与临近的议会大厦、著名的圣萨瓦大教堂等形成强烈反差。一座不大的墓碑上镌刻着16位在专门针对电视台的轰炸中罹难的记者名单,而在整个南联盟科索沃战争中遇难的记者,据说已经接近百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三位中国记者的名字:邵云环、许杏虎、朱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