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科学技术传播应该有自己的一部辞典

2019-09-02 11:21:21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7月下   作者:王大鹏

摘要:  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更加清晰地厘清科学技术传播的一系列问题。科学传播辞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由笔者参与翻译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近期将出版发行,与其说这是一部百科全说,倒不如称之为一部有关科学传播的辞典更为贴切。因为它以26个英文字母为序,列出了与科学技术传播有关的各种词条,并且对其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讨论。

  谈及科学技术传播这个问题,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曾经在科学网博客上讨论过的一个话题,我们是否应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或者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传播辞典。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传播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事业,虽然当前它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从国内从事这个领域的相关人员的学术背景看,更多地是来自于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史等学科领域,当然也有一些迹象表明,国内部分高校与传播学相关的院系也开始关注到科学技术传播的理论、实践与发展等问题,但是他们更多地关注所谓的SHER(科学、健康、环境和风险)传播的某一个特定方面,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大视野的科学技术传播。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学技术传播从一种“隐性”学科变成“显性”学科是值得期待的,虽然这个学科应该放在具体哪个门类之下还存在争议,是努力建成科学技术传播的批判学派还是建构学派仍处于商榷之中。

  科学技术传播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借用了相关领域的诸多理论,比如传播学上的皮下注射理论、第三人效果、沉默的螺旋、创新扩散理论、议程设定与框架等;比如教育学上的启发法;再比如信息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成果,等等。同时也有人认为科学就是一种社会建构,那么它必然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法律等存在着一系列交叉,因而科学技术传播也必然会牵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从中提炼出科学技术传播这个领域中的各种相关概念、术语、理论等也是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前不久,北京市启动了科学传播系列职称的评定工作,据了解,其他一些地方也在逐步地开展类似的工作。这一方面表明科学技术传播的从业者数量在不断增加,需要有一定的认可度和出口,另外一方面也暗示着,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更加清晰地厘清科学技术传播的一系列问题。而作为科学传播的一个参考和总结,科学传播辞典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既可以是对中国当代科学传播状况的一个反映,也可以给即将从事科学传播的人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且可以记录中国科学传播的历史和进程。

  虽然笔者参与部分翻译工作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是其英文版本成书于2010年,而近十年间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成果并未列入。此外,它也是以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为基础而完成的,正如该书主编在序言中提及的那样,非英语国家的很多优秀实践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所以,笔者更加倾向于认为我们有必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传播辞典。

  至于这部科学传播辞典的内容,我想应该至少包括以下7个方面。1.科学传播相关的概念。虽然大多数科学传播的概念都是舶来品,但是还是可以对这些概念的中国化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梳理,同时对于中国情境下的科学传播相关概念进行描述。2.科学传播相关理论。科学传播理论基本上存在着一致性,即国外的科学传播理论有嫁接到中国情境下的可能性。3.科学传播的活动。科学传播活动是中国科学传播的一个特色。尤其是中国近年来的科学传播活动在国际上也引发了同行的关注与讨论。4.科学传播人物。比如每年评选一次的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当前在网络上获得关注较多的“网红”科普达人等。5.科学传播的组织和机构。在我国,除行政体制内的各个部委承担着科学传播的功能和角色外,体制内的其他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媒体和出版社,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6.科学传播的政策和制度。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科普立法的国家,而且我国有关科学传播的政策和制度也是特色十分鲜明的。7.科学传播的场所。这些场所不局限于实体的场馆,一些虚拟的场所以及网络空间都成为科学技术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7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