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龙样水怪”

2019-10-14 10:57:15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0月上   作者:黄杨

摘要:  “龙样水怪”事件经历了社交媒体时代典型的传播路径,完成了一次舆论场的接力动员。

  “三峡”变池州,“水怪”变气囊。9月上旬开始,一段视频从朋友圈开始流传,网友称,宜昌市三峡坝区疑似出现巨型神秘生物。“三峡水怪”之说不胫而走,引发人们关注并纷纷猜测,大有全民围观之势。

  最初的媒体报道,可以找到的是发布于9月11日,某网站编辑了一段题为《宜昌三峡坝区惊现神秘“水怪” 体型硕大在水中游动》的23秒视频,并在字幕中写道:网友在水面上拍下神秘生物,体型硕大,身长目测达数米,拍摄者称事发地点是湖北宜昌三峡坝区,神秘生物像蛇一般在水中移动,有网友推测其是一条蚺。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一条疑似“大蛇”一样的不明物体在江中随流摆动。而上述描述成为初期一些媒体编辑时的参考,说得像模像样,如《新“尼斯湖水怪”?三峡坝区现神秘动物 身型巨大背部凸起》,甚至有的门户网站用“三峡坝区现神秘‘龙样水怪’”作为标题。以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作为参照性描述,更添了一份神秘感,引发大量视频平台和自媒体转载。

  最初,有部分网友和专家分析称,不排除是体型比较大的水蛇、鳗鱼或中华鲟。如有专家称,可能是“长了好多年的大型水生动物”“只露了一点点出来”。但也有专家认为,水中的物体并非鱼类或蛇类。而视频中的物体完全是顺着水流的方向,摆来摆去,不像活的动物,反而更像是挂底的漂浮物。

  9月17日上午,安徽省池州市,“水怪”被打捞上岸,证实该黑色物体是某造船厂废弃的橡皮气囊,长约20米。

  从网友9月3日拍摄后发布于朋友圈,逐步广泛传播,到9月中旬媒体以综合信息报道和采访报道的形式介入,事发半个月后该所谓“水怪”被打捞上岸。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三峡水怪”成为一个默认的指称,而这个指称的严谨与分寸感确实有一定的探讨空间。

  就“水怪”而言,从整个传播过程来看,其成为关注性话题的基础或许在于:古今中外民间一直流传的水怪传说激发了人们对此类生物的猎奇心态,媒体直接沿用了“水怪”的称呼,一方面是便于理解和定向;另一方面,自然也有关注度的原因。如果用最严谨的描述,媒体报道时用“不明漂浮物”之类或许更贴合实际,而沿用舆论场已经形成的标签,即打了引号的“三峡水怪”也还算可以接受的处理方式。但是一开始的传播中,有的媒体在标题或正文中,“神秘动物”或者“生物”的称呼确实不妥。正如有评论员称:它不动声色地偷换了概念,默认了“三峡水怪”就是生物。而所谓“龙样水怪”就更是一种缺乏对科学尊重的神秘主义味道的博眼球之举了。

  事发地一开始流传为宜昌三峡坝区——这里大概是中国最著名的水域,更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最早的拍摄者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江口轮渡码头的工作人员,事后对澎湃新闻记者称,当时拍这个视频就是为了“娱乐一下”。他还称在评论区否认了“怪兽”“蛟龙”“中华鲟”之类的猜测,解释说“可能是个塑料卡在那了”。

  目前尚无法确定“水怪”的拍摄地点从何时开始成为“三峡坝区”的,是否有人在传播消息的过程中有意为之,或是纯粹开玩笑甚至瞎猜。在先入为主的“三峡水怪”四个字面前,大家似乎更喜欢或者带有一些玩笑性地接受了这个称呼,忽视了一开始对地点的质疑之声。

  当然,此事说大也确实不大,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严肃的科学新闻来谈,而媒体的介入也让这一传闻并未烂尾,使得“水怪”最快回归现实,真相浮出水面。

  这也是社交媒体时代典型的传播路径:每个人都有的智能手机成为信息传播的起点,而后在带有一定私人性质的朋友圈被碎片化地转载或者综合改编,提取能引发人们关注的“关键词”,迅速扩大至社交平台,各类媒体也随即介入,很快在某一个传播点真相大白,再次迅速扩大传播,又平息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有近的目击者、远的网民、冷静观察的媒体和专家、有公信力的官方机构,从经验性的猜测到科学性的分析,到还原性的探访与采访,到权威性的调查,共同完成了一次舆论场的接力动员。

  (作者为澎湃新闻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0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