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无解”的问题,如何引导?

2019-10-30 11:36:47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0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对一些问题的报道,媒体要警惕倾向性的“蝴蝶效应”。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是非边界不明显”的问题。比如爱狗者和怕狗者的矛盾,就是一例:没有谁对谁错,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双方隔着鸿沟,都觉得对方不可思议、不可理喻。这个时候,媒体的报道稍微有点倾向性,就会引发舆论上的对立,结果只能让问题越来越难解决、越来越不和谐。

  遗憾的是,有些新媒体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就喜欢在这种问题上“挑事儿”。为什么呢?一是没有太大的风险,不会牵扯到原则性问题;二是两方的争吵,恰恰可以提高话题的热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们使劲吵,反正不会有结果,最终赢了“阅读量”。

  我比较反感动辄给媒体扣上“无良”的帽子;很多时候,这是某些被舆论抨击得颜面无存的部门企图转移视线而已。不过,平心而论,媒体“挑动农民斗地主”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时候,记者的稿件的确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自觉地站在了“爱狗”或者“恨狗”人士的某一边,从而引发了舆论的对立。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过人为投毒诱杀宠物狗的情况。对养狗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要求管理部门采取限制措施,是合理的;投毒却是明显的违法行为,不仅伤害宠物,对人和其他动物乃至周围环境都带来了很大风险。这种过激行为的出现,和媒体在报道中出现明显的倾向性不无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破窗效应”。一辆新车放在那里,一般不会有人砸车抢东西;如果车窗有了破损,“趁火打劫”的人就会大量增加。因为你的车窗已经烂了,我不偷,别人也会偷。

  媒体的倾向性,就像“烂了的窗户”。如果报道从“文明养宠物”的客观立场变成了“宠物必须坚决杜绝”这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立场,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响应“号召”,甚至认为“投毒杀宠物”也是合理的。

  换句话说,媒体的倾向性会有“蝴蝶效应”:在媒体发布时,只是稍微有点倾向性,不明显;经过一轮又一轮受众、粉丝的推波助澜,就变成了倾向性相当明显、十分对立的舆论场。

  当然,这只是针对是非边界不是特别清晰的事件而言。如果是非边界清晰,那么媒体理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比如在爱国这个问题上。

  还有一类问题,在引导上也需要费些思量——即“暂时无解”的问题。

  有一个典型在近期媒体的报道中屡屡出现,就是自行车道的隔离桩问题。很多城市改造后的道路,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都是分开的,中间有绿化带隔离。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乱停车。

  停车难和自行车道的顺畅通行,是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城市采取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在自行车道设置隔离桩,阻止机动车进入。自行车道、人行道从此再也没有乱停车现象了。但随之而来的新闻是,经常有人骑车时不慎撞上隔离桩导致摔伤,严重的甚至死亡。长远来看,这种问题一定能解决,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在自行车道上安装设备,及时抓拍违章车辆,等等。但这需要大量投入,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隔离桩是个不得已的办法。媒体可不可以呼吁拆除隔离桩?当然可以。但隔离桩全部拆除之后,马上就会有人向媒体反映自行车道遭汽车“非法侵占”的问题了。

  作为新闻,这样的事件显然要报,媒体不能坐视不管。但报道中不能过于强调隔离桩的危险性,而要体现建设性。

  安装隔离桩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拆隔离桩同样也是;安装会带来副作用(易伤人),拆除同样也会带来副作用(导致汽车占道)。简单地倾向于“安”或者“拆”,从而引导舆论、迫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往往只会造成财力、物力上的浪费。

  所谓建设性,就是出主意、想办法。在人工智能逐步普及的今天,用科技手段解决汽车占道问题并不困难。从某个角度来讲,“问题即市场”——有问题的地方,往往就是市场、企业努力的方向。跳出“隔离桩”的问题本身,帮企业、政府寻找解决办法,才是“建设性”的报道思路。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0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