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走过11年的“双11”不该再成为盛宴

2019-11-27 16:54:53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1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在成为消费仪式之后,不必为了每年的这个日子刻意制造消费、贩卖焦虑,打造出一场虚无的盛宴。

  一年一度的“双11”在平台的繁华和喧嚣、商家的激奋和焦虑、用户的亢奋和疲倦中落下了大幕。

  不出意料,今年“双11”各项数据又创新高,成交额96秒破百亿元,1小时03分59秒破千亿元,提前7个多小时超过去年全天。除此之外,还有一组更被淘宝天猫总裁蒋凡看重的数据:有超过100万款新品发布,超过260个品牌销售过亿元;直播带来200亿元的成交,10个品牌商家通过直播完成了过亿元的交易,等等。

  一样不出意料的,是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每年都有的抱怨、批评和质疑。比如电商平台优惠促销套路不断,花样繁多,玩法复杂,让购买者自嘲要重新学习数学;比如认为“双11”数据造假,逼迫马云不得不站出来回应:“在数据时代,每一分钱都是极其准确的。”

  究竟怎样看待已经走过11年的“双11”呢?这场盛宴是否有终结的时间点?“双11”数据会永远都呈上升态势吗?

  在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双11’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有多大的意义?”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说阿里巴巴给出了一个漂亮答案。从2009年0.5亿元的成交量到2019年2684亿元的成交量,技术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十多年去IOE(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和EMC的存储设备)的历程换来了稳居世界前三的阿里云、打破美国数据库垄断的阿里巴巴OceanBase数据库以及1秒钟处理12万笔交易的计算能力。2016年“双11”期间,用人工智能设计海报的鹿班制作了1.7亿张广告Banner,1秒完成8000张海报设计。

  与技术同步前行的还有电商物流。据媒体报道,“双11”开场仅8小时就有超过200个城市的消费者已收到货。在朋友圈也不断看到各种晒单:“凌晨1点付尾款,上午9点就收到快递了”“零点买的冰箱,下午就到了”“这是我参与过的‘双11’里最快速的一次”等。阿里巴巴物流公司菜鸟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仓储系统,在AI的调度下,超千台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协同作业,发货能力比之前提升了60%。顺丰的转运中心全自动化分拣包裹,每小时可以处理7.1万个包裹。

  确实,没有“双11”的倒逼,阿里巴巴可能还在用着甲骨文的数据库,京东物流也不会实现24小时到达,互联网电商走向下沉市场的步伐还慢悠悠着,网购和手机网购也不会快速攀升至中国网民互联网应用的前列。“双11”不仅造就了一场互联网的电商盛宴,还催生了“双12”“京东618”“99聚划算”等多个盛宴。

  但是,盛宴终究是盛宴,它是一次性的、短暂的,甚至可以人为打造的,用铺天盖地的广告密集轰炸每一个人的视觉、听觉,用各种眼花缭乱的设计营造促销套路,这样的消费需求真实吗?这样的消费刺激有意义吗?以至于有网民喟叹,“双11”到底是视觉盛宴、消费至死还是真让利、真消费?

  每年的“双11”,公布出来的只是一次超越一次的成交额,只是少数头部商家的光鲜数据,反映商业价值最核心的利润率、反映大量中小商家交易的基础数据却并未被公布。商家被平台捆绑、陪跑的各种传言不时见诸网端。当大量中小商家从期待“双11”变成观望“双11”,从积极备货、与用户真诚沟通到精于玩法、套路设计,这样的盛宴其实真的可以停一停,换一换姿势了。

  “双11”已经走过11年,它不仅开拓出一个不断增长的电商消费市场,培育了网民的网购习惯,而且倒逼技术、物流、管理等层面快速成长、成熟。站在历史的角度,“双11”数字背后的商业变革意义远超过数字本身,它深刻重构了“人、货、场”“物、技、流”,已然成为一种标签和文化符号。

  但在成为消费仪式之后,“双11”也不必背上包袱和负担,不必为了每年的这个日子刻意制造消费,贩卖焦虑,打造出一场虚无的盛宴,让消费者恐惧并远离,让商家害怕而拒绝。因为在这个“双11”,在我的周边,已经有很多往年守候零点的人一单未下,包括我自己。

  盛宴固然美好,但一时的繁华终究不能承载日久的繁荣。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1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