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记者要当万金油吗

2019-12-02 16:13:44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记者这一行是行色匆匆的,但不是内心充满焦虑的。一个呈现焦虑状的人,浮躁必定是最直接的表现。

  记者节那天,我们又一次来到北大,这次的话题是短视频的热传播与冷思考。我的发言围绕这样的问题:短视频呼啸而来的当下,新闻是什么学?记者是什么人?或者换句话说,今天的记者要当啥都会啥都不精的万金油吗?

  三十多年前,我学新闻的时候,“新闻无学”的怪论甚嚣尘上,客气些的说法是“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如今,短视频之于新闻学是咋回事?是声学、光学、电学的声光电吗?如果真的只有视听效果而内容干瘪,短视频岂不就剩下物理意义?当年新闻学背着“无学”的黑锅,现在是不是“有学”了?于是,这样的问题就不是没有缘由——新闻职业还有没有诗和远方?新闻这个易碎品是不是更加破碎?

  在短视频当道的环境和语境下,我们经常在一些场合看到有记者手机、电脑、自拍杆武装到牙齿,一种无所不能天下通吃的感觉。太焦虑了吧?记者这一行是行色匆匆的,但不是内心充满焦虑的。一个呈现焦虑状的人,浮躁必定是最直接的表现。

  记者是啥都会啥都不精的万金油,还是追寻真相精益求精的匠人?记者的存在感、幸福感、成就感是眼前的10万+,还是新闻史上留下点什么,至少有那么一两篇东西还被人们记得?假如写稿子的人群里他视频玩得最好,拍片子的人群里他稿子写得最好,这是不是讽刺与幽默?若干年以后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当年的10万+吗?未来的岁月中,在记者节的日子里,谈起记者的丰功伟绩,短视频是大记者的代表作吗?今后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是不是在短视频上也得是一把好手?中国新闻界还能容得下白岩松这样连微信都没有的“超级大笨蛋”吗?(白岩松在现场)

  有品质的新闻应该慢下来,等一等新闻的灵魂。深入采访、体察民情、工匠精神等,永远不会过时。脚踏祖国的大地,背负民族的希望,视频小了点吧?顺便说一句,刚刚过去不久的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国庆联欢的电视直播告诉我们:看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大场面、大事件、大手笔、大情怀,还得看电视,还得看大屏。因为,阅兵式上的飞机、坦克、导弹……它们不是玩具,不是游戏。在这些真家伙、大家伙面前,看手机、看电脑糟践了。今后再有这样的场面,看电视都觉得屏幕小,得去电影院,最好是宽银幕。

  实际上,短视频的缺陷人们早就看得很清楚了,比如这样的警告:一,过分注重视听效果而忽视其内容与内涵建设;二,形式大于内容而雷同重复无新意;三,消费主义主导短视频生产而导致内容意义缺失;四,“闪红”“闪崩”网红带来社会负效应。

  既然如此,短视频为什么还会让新闻界趋之若鹜呢?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终极的经济根源。传统新闻业在自身断崖式、跳水式的下跌中“萝卜快了不洗泥”,急于寻找救命稻草。饥不择食,把互联网发家致富的路数搬来,再来一次摸着石头过河。

  短视频是拯救传统媒体的灵丹妙药吗?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知道,资本市场的确有这样的现象——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所以,从前些年的人工智能到今天的区块链,这样的场景人们并不陌生:讲的人似懂非懂,听的人云山雾罩,反正先干起来再说,实在不行那就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短视频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还没有成功的赢利线路,更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当然,好在赚了吆喝还没赔本。但光赚吆喝的事情到底能走多远,实在让人感到担忧。

  当务之急是:加强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发展,特别是时政新闻和重大主题报道的短视频呈现。用时下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象会跳街舞当然好,但大象的初心和使命不是跳街舞。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