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科学家与媒体关系再反思

2019-12-24 16:59:25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下   作者:王大鹏

摘要:  媒体和科研具有某些相似性,但是二者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2018年5月,我开始在《青年记者》撰写专栏,第一篇文章就是《强化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强制性友谊”》,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话题,一是个人研究旨趣的所在,二是科学家与媒体是科学传播之中必须涉及的两个环节。不知不觉,专栏已经开设了一年半时间,我想最后一篇再回溯这个话题也是恰当的,算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有学者曾经评述说,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内,科学与媒体、公众与媒体的关系并没有受到重视,近年的研究只侧重科学与公众这两极,而忽略了作为中间环节的媒体的作用。在诸多的科学传播模式中注重的仍是科学-公众的关系研究,而非科学-媒体-公众的整体。也正因如此,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就尤其值得关注,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在社交媒体时代也是如此,媒体所采用的框架影响最终的效果以及公众对待科学和技术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实践上来看,科学家和媒体也往往彼此抱怨,甚至是“相爱相杀”。有研究人员用“隔阂”“藩篱”以及“水火不容”这样的词汇来描述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

  不久之前,笔者应邀参加了一次主题为“煮茶论道——打破交流瓶颈共助科学传播”的沙龙活动,20余位嘉宾分享了对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看法。同时我们也曾专门对国内外有关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文献进行过梳理,从中能够一探理论和实践进展中的科学家与媒体关系。

  当然,如果要回溯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返回科学家尚未职业化、科学尚未专业化的历史阶段,因为那个时候科学家还是愿意通过媒体开展科普工作的,只不过当一切都有了自己的规则之后,科学人开始退出“媒体圈”,而媒体则拿起了向公众传播科学的接力棒。但是,不能回避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科学新闻的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从二战后的颂扬科学,到后来反思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伦理与环境等问题,而与此同时,科学记者的角色也开始超越单纯的传声筒和翻译者。

  实际上,改善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实践操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家需要了解媒体。通过我们以往的调查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并不了解媒体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得科学家在面对媒体时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虽然媒体和科研具有某些相似性,但是二者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媒体报道往往强调冲突而非共识,媒体报道更多地会追求平衡性,等等。如果不能熟悉媒体的这些特性,那么科学家在遭遇媒体时可能会带来某些不适感。

  其次,媒体也需要更多地走近科学。媒体报道需要有科学性和科学内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媒体记者并不了解科学,或者说缺乏基本的科学背景,这会在与科学家打交道的过程中出现错位,进而完全不能理解科学家的意思,甚至会误解和曲解科学内容,因而媒体记者要充分地做好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

  再次,我们也应该建立科学家与媒体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使其成为科学家与媒体打交道的缓冲器,释放二者之间关系的某种张力。比如有些国家设立了科学媒介中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衔接起了科学家与媒体记者,既能够让科学家充分地参与到科学传播之中,也能够给媒体记者提供充分的科学素材,从而打通了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们还应该观照的一点是,目前的科学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开展科学传播工作,以及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触及科学话题,而如何在这些巨大的实践基础上,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就变得更加充分和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同时用理论去指导未来的实践,形成科学传播研究的一个闭环,才能推动科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