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直面“人与机器”的竞争

2019-12-25 14:27:04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我们要“杀出机器的重围”,就必须努力创新,比前辈新闻人更具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

  新闻行业,或许是“知识淘汰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回头看看,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传播技巧,已经被这个时代击得粉碎。一位在新闻行业深耕二三十年、转行教学的“老新闻人”曾经感慨:“离开新闻岗位没几年,却有点不知该怎么教了!”

  很正常。毕竟,就连掌握了各种新技术、刚入行的年轻人,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干”了。以前干记者,除了笔,拿得起照相机就行了;现在,还要学会摄像、出镜、直播、拍摄Vlog(视频博客),甚至还得学会使用无人机。

  技术,对年轻人来说倒不是太大的难题,“职业恐慌”却是个大问题:写稿,现在有写稿机器人;播音,现在有“虚拟主播”,没“活人”啥事儿了;行,那咱回家“审稿”吧——可现在除了技术受限的传统媒体,头条号、百度百家号等平台早就开始“机器审稿”了……

  在“人和机器”的竞争中,“人”一定是有出路的,这毋庸置疑。“机器审稿”虽然效率高,但永远代替不了人工,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依然有规模庞大的人工审稿团队。

  出路一定有,问题在于: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对各大院校新闻专业师生而言,这个问题更为迫切。

  总体看来,“机器”的进步,有助于传媒业效率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机器”运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并非坏事。“机器”具有学习能力,一些当前看来是问题的问题,在“机器”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就不成问题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机器”有着天然的缺陷,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它“力不能及”的地方,就是“人”的努力方向。

  首先要从“机器”的先天弱点说起。我们所说的“机器”,其实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其他行业早就开始使用了,比如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起步较早。然而自动驾驶模式下的特斯拉汽车,前两年出过几次比较著名的事故,有的甚至闹出了人命。

  “机器”是严谨的,而且不知疲倦、不会走神。那它为什么还出事故?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陈霸东教授指出了自动驾驶的先天缺陷:自动驾驶软件的数据库中,存在着海量的“驾驶模拟场景”,软件根据数据库中的这些场景,做出判断和指令。一旦在自动驾驶过程中,出现了数据库中从来没出现过的场景,软件就会“傻掉”,无法做出反应,导致发生事故。他这样总结:“人的智能是开放的,机器的智能是封闭的。”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依赖的只能是“已有场景”,它无法(至少目前还无法)自己设想新的场景,它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这也是不少新媒体平台“审稿机器人”出现误判的重要因素。

  人的写作,是一种创作;进行创作的人,最讨厌重复自己,所以同类事件,在写作时他会不断创新,以创新求提高。“机器”则不是这样,它自己不会创新,也很难读懂人的创新。关公战秦琼,写作者和审稿者不在一个频道上,出现“误判”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既然不懂创新、相对封闭是“机器”的软肋,那么,作为“人”的记者、编辑乃至新闻专业的学生,要“杀出机器的重围”,就必须努力创新,比前辈新闻人更具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

  从大局来看,一些程式化的,把速度、时效作为第一追求的领域,会成为“写稿机器人”“虚拟主播”们的天下。一个比较典型的领域,是现场直播。直播有即时性,不容许出错,对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较高,这种场景反倒比较适合“虚拟主播”出镜。一些个性化的视频,则更适合真人出镜——有些幽默感,是“虚拟主播”难以模仿的。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前阵子在跟随领导人出访之余,制作了一批有趣、活泼的Vlog,意外地火爆起来。这些Vlog之所以火爆,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和《新闻联播》中展示的康辉形象反差太大了。这种极具创新思维的视频产品,是“虚拟主播”难以胜任的;“人”的努力方向,或许正在于此。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