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逝去的I-mode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9-12-26 10:43:2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如今,国内互联网大公司又有走向垄断的趋势,用所谓的“闭环”来黏住用户、霸占用户的时间。

  到日本研修一个月,我最想了解的是16年前考察的如日中天的I-mode服务模式为什么会逝去?又是如何逝去的?

  这其实是一篇大文章,一篇千字的小文章似乎是写不清楚的,但还是可以梳理出一些核心关键点来分析分享。

  I-mode是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公司在3G时代提供的上网服务,曾被认定为“移动互联网的鼻祖”。在那个手机只能作为通信工具的年代,一个装有I-mode的手机可以享受各种丰富的手机上网服务,包括收发邮件、收看新闻资讯、接收气象信息、转账查询、订火车票机票、网上购物等,而这些便捷的生活服务国内用户在十年后的4G时代才享受到。

  在日本,上班族平均的通勤时间是1个小时左右,I-mode这种随时随地享受上网的生活服务备受欢迎,风靡一时。1999年推出后仅6个月用户就达到了100万,2003年最高峰时用户达到4000万,相当于10个日本人中有3个在用I-mode的业务。

  曾经有大量的文章分析过I-mode的成功因素,运营商产业链的垄断,日本人生活习惯的影响,3G环境下的移动门户模式,手机端一键式的接入,先进的网站开发技术应用等,都促成了I-mode的鼎盛和辉煌。NTT Docomo一度进入世界公司前十名,中国移动曾经推出的“移动梦网”也是仿效的I-mode模式。

  但是,这次到日本NTT Docomo研发中心参观询问I-mode的用户情况时,告知I-mode已经退出了移动市场,询问周边的日本朋友是否还有用的,他们甚至不知道I-mode为何物。一款3G时代席卷日本并致力于推广至全球的新应用、新模式为何短短十多年就销声匿迹了呢?

  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竞争对手的冲击等大环境因素自不必提,需要审视的是NTT Docomo自身。参观研发中心本以为能看到更为先进的、超出当下5G已推行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但很让人失望,他们介绍的智能家居、生物芯片、声音识别、智慧医疗等并没有太多惊艳之处,这些实验室的产品有的已经在中国国内广泛应用了。

  NTT Docomo曾占据移动技术的前沿高地,在移动广告、手机游戏等许多细分领域一度领先全球,而且整个日本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比如电子钱包,NTT DoCoMo在2004年就提供名为“I mode FeliCa”(手机钱包)的服务;日本最大的电脑厂商NEC在2007年就发明了世界首款应用于手机的即时翻译软件,谷歌4年后才推出类似的免费移动应用程序GoogleTranslate;索尼在2006年就推出了首款电子阅读器,比亚马逊Kindle阅读器问世时间还要早。此外,曾经风行中国的小灵通、拯救苹果电子音乐的iPod,其最初的技术核心都来自日本。

  但是,思维的保守、资本的阻碍、对市场变迁的迟钝反应让曾经的主导者在封闭的环境里温水煮青蛙般地生存着,智能手机到来了,没有应对智能手机的策略;应用市场开放了,没有拥抱开放;产业价值链越来越细分,也没有与产业链各服务商、提供方共存共享的意识;用户需求变化了,也并未深度开发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服务。就NTT Docomo自身而言,曾经主导产业链并取得成功的封闭模式,最终成了失败的主因。所谓成也封闭,败也封闭。而封闭背后的垄断则是根源之所在。

  回看国内,过去,中国移动也曾一家独大,垄断着移动通信业务而忽视互联网产品和数据业务的开发,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业绩下降、业务单一。曾经,腾讯试图借助QQ占领所有领域形成封闭的互联网平台,也最终遭遇用户的诟病和市场“滑铁卢”。如今,国内互联网大公司又有走向垄断的趋势,用所谓的“闭环”来黏住用户、霸占用户的时间。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任何一种形式的封闭、垄断都有可能带来技术迟滞、市场敏锐度下降、模式创新乏力。再新颖、再辉煌的产品如果不能走出封闭、不能自我革命,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封闭、垄断同样是发展、进步的天敌,阻碍一个国家前进的步伐。比如日本,其移动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模式,曾经是全世界移动互联网从业者争相模仿的对象,如今却没有太多的本土强势互联网公司,新媒体端的整体应用水平和程度也都不太高,最早开发出电子钱包却没有一款风行全国的移动支付应用。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