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评论写作需要戒除欧化语态

2020-04-27 16:43:23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评论是表达的实用文体,需要简单和清晰的语言。

  看到一篇评论,观点挺好,批评很多年轻人对时事冷漠,但语言让人觉得很别扭。比如这句话:“何以漠视和逃避成为了青年人对待社会公共议题的态度?”为什么不能直接说“青年人何以漠视和逃避公共议题”?多简洁明了。还有这句:“我们并没有储备下应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敏感度与处理能力。”不知所云,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还有这句:“理智的青年一辈应该学会将自己从充斥着安逸而无意义的娱乐性议题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为什么不能用汉语的语态语序好好表达“青年人应该远离无聊的娱乐议题”?

  这种矫揉造作的语言中了当下一种流行的语言毒素:欧化长句翻译体。看过一篇文章,说作家余光中先生批评当下的汉语被污染被西化,他说:“中文本身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但如今面临着西化危机。”英文好用抽象名词,软化了动词,也架空了动词,当代中文也已经呈现出这种病态,喜欢把简明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目前比较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比如,“昨天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反应十分热烈),“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已经详加研究)。现代英文喜欢化简为繁,化动为静,化具体为抽象,化直接为迂回,动名成癖。

  为什么会动名成癖?就是喜欢在一个简单的词前面加复杂的修辞,显得自己好像很有文化,用叠床架屋的辞藻表现文采,这让本来清晰的汉语不堪重负。作家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说:“写作真正最糟糕的做法之一就是粉饰词汇,也许因为你对自己用的小短词感到有些羞愧,所以找些大词来代替。”他建议,用词的第一条规矩是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

  新闻表达特别需要简单直接,用最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事情说清楚,修辞和辞藻会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所以我经常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新闻表达力”,只用名词和动词把一件事说清楚,不用形容词和副词。什么是新闻表达?就是客观表达,而何种语言才能客观表达,名词和动词最客观,形容词和副词就添加了太多的主观情感。英国作家威尔斯说:“我尽可能写得直接,就像我尽可能地走直线,因为这是达到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直接,不要用隐喻。他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文章中有很值得骄傲的华丽字句,请画掉该字句;如果你需要在口头上向别人解释文章的某一段落,那请改写这段落;如果你想用文字展现你的博学,则请你克制。在文章最后一句结尾处添加一个感叹号,并不会使文章变得有趣,仅表示水平业余而已。

  梁启超的时务体,之所以一纸风行,首先就是因为语言的魅力,黄遵宪点赞梁氏文体的魔力:“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到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梁氏语言的关键魅力,梁启超是这样自评的:“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可见“条理明晰”对评论多重要啊。

  读一些文章,常常觉得作者是在考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像做英文试题一样,得翻来覆去读,把长句缩成短句,把主谓宾重新按汉语语序排列,把被动句改成主动句,把套娃式的表达理清楚,这无疑是评论文章的失败。评论不是文学,最需要的不是文采,不是堆砌辞藻和滥用形容词,评论是表达的实用文体,需要简单(别玩“高大上”的概念)和清晰(别玩抽象,别玩语义含糊的朦胧体)的语言。当然,在简单和清晰之外,又能“精彩”就更好了,就好像对翻译的要求:“信达雅”。这里的“精彩”,不是看起来很有气势的硬凑排比句,不是风花雪月故弄玄虚,而是干净利索没有废话、生动直观有趣、让人眼前一亮且一针见血。

  让人琢磨的语言不是好语言,因为读者没有耐心去“琢磨”你的语言,看不懂,或不感兴趣,他就会放弃阅读。毕竟,对读者来说,最容易的事就是,放弃阅读,ByeBye了你嘞。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