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评论始于对空话套话的“填空”

2020-05-22 15:06:00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5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好的评论,多源于对既有空话套话的批判性思考,把所缺的“实在”填上,思想和观点就出来了。

  为什么有些人写评论,写着写着,那种毫无营养的空话套话就来了呢?比如,对某个社会问题,写着写着就开始堆砌“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制度规范”“补上教育缺失”“强化立法”“必须高度重视”“提升管理水平”之类,都是祈使式的行政语言,而不是论理式的评论语言。

  出现空话套话的原因有很多,这篇文章主要讲构思不足、缺乏积累导致的空洞。一句话概括就是,当作者对一个问题缺乏自主和深入的思考,没有充分的构思和论据准备,强行打开一个话题进入论证时,就很容易废话连篇。语言学家早川先生在《语言学的邀请》中讽刺过废话连篇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演说家、报纸专栏作者、毕业典礼致词者、政客和学校里的雄辩家,一接到通知便能对着任何题目讲上半天,老实说,许多学校里的语言和演讲课都只是教人这种本领——即便没有什么内容,也要说得头头是道。他们说话随便得很,就像很多音乐盒子一样,一个钱币放进去,立刻就会大响个不停。”

  对于这种人,我习惯称为“板蓝根时评家”,说一些放在任何事情上都正确的废话,听起来天花乱坠,仔细琢磨却一文不值。

  什么情况下会说空话套话?当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想法和看法,未经深入思考,没有信息和思想的储备,硬要“说几句”,空话套话就来了。空话,就是不与具体事实相连而适合任何情境的抽象名词;套话,就是可以套在任何问题分析上的万能句,诸如,一定要适度啊,不能过度啊,这个问题要重视啊,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啊,不能排除某种可能性,一定要完善相关制度,是不是可以套到任何事情上?

  所以我在讲到“评论的构思”时,强调构思的过程就是在充分的信息和知识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激荡。论文写作要做文献综述,即梳理前人在某个问题上的代表性看法;同样,评论写作也要有这个过程,进行“信息和观点综述”,从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而不是从观点“空白处”开始。评论某个话题是需要门槛的,不是张口就来,你必须对某个事件的基本脉络比一般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基于具体事件和问题的“地方知识”(而不是抽象看法),提高观点和事实的水位,作出超出喷子段位、让普通人有收获、言之有物、有附加值的判断。

  信息和观点综述的过程,就是让自己获得评论这个话题“资格”的过程。比如,评论范冰冰是否偷税漏税,你起码要知道既有报道提供了哪些信息,基于这些信息作出判断;你起码要知道税法中相关的知识,对明星这样的超高收入者有什么要求,什么叫偷税,什么叫漏税;你起码要知道国外相关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国外明星偷税有什么典型案例,舆论反应是什么;你起码应该知道,当下舆论场对范冰冰涉税话题有哪些代表性的评论,观点可以分为几派。有了这个信息和观点综述的过程,你就掌握了判断的“基准线”,观点就“有谱”了。

  所谓“有谱”,就是你不会像喷子那样乱喷,你不会只像道学家那样事情还没搞清楚就抡起道德大棒,你不会写一堆让读者觉得你的认知根本没提供任何附加值的大路货,你不会重复一些庸常的废话。你在某种程度上比一般吃瓜群众了解更多、视野更宽阔,评论自然有了高出普通人一个段位的事实、思想和观点含量。

  对具体事实缺乏了解,没有基于信息和观点的贴合思考,你能写出什么?只能是空话和套话。为什么需要构思?构思其实就是对空话套话的填空,对空话套话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化为有现实针对性的“实话”。“加大监督力度”是空话,那谁来监督呢?原有的监督为什么缺位呢?这就是经过思考的东西。“进行制度规范”是空话,什么制度,怎么规范,国外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值得借鉴,这不就“实在”了吗?

  评论写作马虎不得,一马虎,就只能写空话套话,有多少思考和积累,都会体现在“就事论事”的贴合思考上。不读书,不深入了解具体事件,不作信息综述,只靠一个油滑的头脑去冥想,用万能的框架去套不同的事物,结果就是废话连篇。空话套话是用来质疑、打破、批判的。好的评论,多源于对既有空话套话的批判性思考,在“加大立法”“完善教育”等万能句上多思考几步,把所缺的“实在”填上,思想和观点就出来了。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5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