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疫情下的全国“两会”报道

2020-06-16 14:55:21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5月下   作者:窦锋昌

摘要:  特殊背景之下,今年的“两会”报道会成为历史上的一次“经典之战”。

  自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1998年3月5日开幕,全国“两会”时间上的惯例一直保持到去年,直至今年因疫情被打破。据媒体报道,1998年之前,除了10月份,其他11个月份都举行过全国人大会议,就此而言,今年的“两会”5月份召开,既是破例,也有先例。

  通常,媒体对全国“两会”的报道从2月底开始预热,一直延续到3月中下旬。作为每年的第一个重磅报道,各家媒体都希望“一炮打响”,为这一年的采访开个好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记者们都把能够参加“两会”采访看成莫大的荣誉。

  笔者在业界工作的时候,曾经四次带队赴京采访全国“两会”,分别是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队伍都在20人左右。每家媒体都重视,导致各省代表团驻地旁的酒店每到此时生意都火得不得了。前方记者之外,还有为数更多的后方采编人员参与其中。仅从人数上就可以看出,每年的全国“两会”对一个地方综合性媒体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采访。

  回到今年的全国“两会”。本文截稿时全国两会还没有召开。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之下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会呈现出哪些与往年不同的特点呢?

  5月15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业遂透露,今年的“两会”不邀请境外记者临时赴北京采访,只邀请部分在京的中外记者到人民大会堂现场采访,也将缩短会期。此外,相比往年的十几场新闻发布会,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的数量会减少,有些发布会采用视频方式直播。参与今年“两会”报道的记者会大幅减少,往年报道“两会”的记者名额在3000人左右,今年可能仅有几百名。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其他央媒的名额显著减少。地方媒体参会记者大幅缩减,一个省(区、市)可能控制在10人以内。

  在这样特殊的背景和安排之下,媒体可从以下几点发力。

  首先,牢牢抓住“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牛鼻子,做出今年全国“两会”的特色。相比以往,“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两会”上无法绕开的一个主题,代表委员们会花大量时间对疫情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公共卫生体制的优化问题、疫情之下的经济复苏问题、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国际疫情的防控问题、围绕疫情展开的话语权争夺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大问题,也都是热点问题,问题已经摆在这里,就看媒体如何用各具特色的方式把它们报道和展示出来。疫情之外,今年“两会”还会有一个热点,就是《民法典(草案)》的审议,这意味着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即将问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民法典审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媒体要做好这个报道,必须提前做好工作。

  其次,充分发挥专业记者的力量,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争取多出精品。会期短了,新闻发布会少了,从一方面说是报道的内容少了,但是反过来说,记者的主动性却可以提高了。上会的专业记者不用每天忙于采写各家媒体都会有的发布会内容,可以发掘一些匠心独具的独家报道和精品报道,特别是各家地方媒体,因为不用承担大量程序性的报道任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的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上。

  最后,充分发挥新闻生产社会化的力量,鼓励和扶持代表委员通过自媒体发声。各位代表委员本身就在新闻现场,而且很多人是经济、法律、财会或行政等方面的专家,把他们的力量调动起来,就可以为“两会”的新闻生产提供无穷的力量。他们可以与专业媒体合作,在“人民号”“南方号”“澎湃号”等平台上发声,也可以在微信、头条、抖音、快手等社会平台上发声。我认为媒体关键是要放开思路,提前从各自的代表委员中发掘一批有潜力的予以培养,让这些人一方面具备新闻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跟主流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

  总之,今年的“两会”是一次特殊的“两会”,媒体不仅要在内容层面把这次会议的特殊性充分报道出来,同时也要在报道的组织形式、报道机制等方面大胆尝试,让今年“两会”报道成为“两会”报道历史上的一次“经典之战”。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5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