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摆正评论的位置才有“片面的深刻”

2020-06-17 10:59:25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6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好的评论是跟读者的对话。

  “写新闻评论,你有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写了快20年的评论,在大学教评论写作课也有10年了,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评论总写不好,或者总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评论?不是文笔不好,也不是没有想法,问题出在没有摆正自己写评论的位置。

  人们写评论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别出声,我开始写评论了,我要跟你摆事实讲道理了。这种以“自我中心感”写出来的评论肯定很难看,好的评论是跟读者的对话。你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的看法只是无数看法中的一个,你的读者不是白板一块、被动地等着接受你的看法。当你的读者看你的评论时,他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的。同时,当你的读者看你的评论时,他也会看别人的评论,他可能已经看了很多人关于这个事情的评论了。也就是说,你的想法要在舆论场和观点市场中跟他者的想法竞争。所以,评论就是在众多想法中构思和梳理出一种有竞争力的想法。它意味着,你评论时要想着别人可能会怎么想,在构思角度时就能站到观念的水位之上看问题,找到一个自己所擅长的观看之点,而不是那种“肤浅的全面”了。评论是一块有价值的拼图,而不是提供一种系统完整的认知。

  天下最难看的文章,可能就是“全面看问题”的文章了,把自己能想到的都堆在一起,首先、其次、再次,法律角度、道德角度、文化角度、政治角度,一方面、另一方面、最后一方面。有一种要把一个话题涉及的所有方面都谈一谈的气势。这种想统观全局的评论,更像是写论述题答案,铺开的面越广好像越显得“想得多”。这种评论,其实都会被编辑扔到垃圾箱里。

  读者看你的评论,不是来看“全面”的,相反,他就是来看“片面”的。他自己对这个问题有看法,他知道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有看法,他想知道你的看法是什么。评论不是“全面”与“全面”的竞争,而是“片面”与“片面”的竞争。读者是为了看到“不同”,从而增加自己的见识,而非千人一面的“相同”。

  举个例子,怎么对一个事物进行定义。新闻评论是什么?城市是什么?网课是什么?对于定义,我们可能都能说上一两句。这世上最难看的定义是什么样子?就是那种想把所有特点都包含进来、把所有方面都概括到、生怕漏掉某个方面的定义。很多界定,又臭又长,既没有价值,也根本记不住。我喜欢的定义,是那种放弃全面描述而只抓住一个重要特点的定义。比如,城市是什么?理查德·塞纳特说得非常精彩,他说:“城市就是一个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居地。”他没有描述那些大而空的全面特点,而是抓住了“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这个深刻的片面,这是跟乡村最大的不同,乡村是熟人的相遇。

  这就叫“片面的深刻”,相比那种“肤浅的全面”,不知道要让人印象深刻多少倍。还有一个哲学家对知识的定义,他说的很简单:“知识是经过辩护的真看法、真信念。”它强调的是知识“经过辩护”这一特性。这就像精彩的漫画,把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景最明显的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

  对前段时间“反对给医护子女加分”这个话题,你可能会想到很多反对的理由,想到加分会带来很多危害,但不要尝试“全面描述你反对的理由和加分的危害”,那样的评论会让人觉得很肤浅。你可以在文章的开头表现你看问题的全面:加分会伤害公平、会破坏规则、会引发腐败,但是,加分可能会伤害那些貌似的受益者——被加分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受到歧视,他们可能不断需要跟人解释“我不加分也可以考上的”,他们会一辈子被贴上“靠加分考上大学”的标签,他们会被认为是靠父母而不是自己的努力才上大学的,这会成为沉重的负担。这样既有相对全面的角度做铺垫,又能锚定一个点去深入论述。

  评论所需要的全面,是在一个“点”上的全面,而不是摊大饼式的全面。比如关于性教育的话题,摊开一个面在宏观层面谈,一本书都无法谈得很全面,更何况一篇千字文?只能找一个点去驾驭这个话题,从孩子的角度看教科书,或从“把无知当纯洁”这个角度,谈性教育的文化和观念障碍,用一滴水去见阳光。找到能折射出阳光的那“一滴水”作为角度中介,而不要尝试抓住阳光这种宏大叙事。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