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校舆情何其多

2020-09-14 09:44:47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审视高校舆情问题,既要把握宏观层面的基本方略,也要具备中观和微观层面道与术的运用。

  近期看到清博舆情公布的一个数据,7月20-26日这一周,13个平台的热搜中含教育类热点90个,负面舆情16件,而涉及高校、高等教育的负面热点舆情就有12件,占比达75%。在这12件高校负面舆情中,“国科大季子越事件”持续时间最久,“浙大学生强奸案”受关注最多,知乎是高等教育舆情来源占比最高的平台。

  查阅资料发现,近一两年高校舆情事件呈上升趋势。据媒体统计,2018年涉及高校的重大舆情事件有10件,2019年达到23件,且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如“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事件”以及各类性侵事件。

  高校、高等教育领域缘何成为舆情的高发地带?

  从宏观层面看,高等教育是社会稀缺资源,关乎每一个人的成长,关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关乎国家的未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期待值。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竞争中,人才创新发展问题屡屡被提及。受两方面因素影响,高教领域一旦发生舆情,就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学生是部分热点舆情事件的涉事主体,但也是高校舆情问题的主要曝光者。互联网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在人人都是参与者的基础上,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参与度更高,活跃性更强,交流范围更广,他们对于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看到、发现的问题更愿意发布到互联网上,过去隐藏在背后的一些问题就可能被曝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曝光率。2019年涉及高校的重大舆情事件中,由网民曝光的占到大约三分之一,大部分是学生自己曝光的。

  高校自身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校园安全问题,教育质量问题,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问题等,是高校舆情频发的根源。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是神圣的教育殿堂,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应该是圣洁的、纯洁的,不应该藏污纳垢。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大家会很震惊,会有更多的关注,也会有更多的评论和观点发到网上,舆情声量就很容易放大。同时,人们在震惊之余,也会把这些信息快速分享、转发给周边的人群,加速了高校舆情的裂变式传播。

  高校舆情频发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高校管理者的舆情应对策略不合理、处置有失当之处。如山东大学的留学生“学伴”事件因为一篇情况说明产生了次生舆情,非但原生舆情没有解决,还因为发生了次生舆情而加剧恶化。总体上看,大多数高校还缺乏对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风险意识,对舆情的传播规律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专业的人才队伍,日常的监测、预警和研判缺失,主动防范也不够,甚至不屑于危机公关。

  其实,也有在舆情应对方面策略合理、处置得当的高校。国科大在处置“季子越舆情事件”中,两个阶段发声都非常及时、准确,态度鲜明。第一阶段是事件发生后,国科大第一时间发声,表明了对该事件的重视,使得舆论场有了分化,不是一边倒地批评国科大,也为后续的处置争取到了缓冲时间。第二阶段是在调查之后,国科大进行了再次发声,清楚地说明了事件的整个过程,给出了处置意见,并在各种渠道公开发布。虽然舆情报告中“国科大季子越事件”持续时间最久,但处置公布之后就再无反弹和其他负面声音了。

  随着高校改革进入深水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等社会问题凸显。因此,审视高校舆情问题,既要把握宏观层面的基本方略,也要具备中观和微观层面道与术的运用。如果是某一次的舆情事件,重点是术的层面,即如何掌握舆情的应对策略、处置技巧和危机公关的方法;如果着眼于中期的舆情风控和管理,高校需要整体提升舆情、舆论意识,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网络舆情传播特点,了解高校舆情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的舆情管理机制和品牌形象声誉管理机制,在师生中开展新媒体素养培训和教育;如果从长期看,需要整个社会努力,全面改变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