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也说板蓝根“爆火”背后的舆论生态链

2020-11-30 15:45:24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上   作者:李云芳

摘要:  专家也应该提高媒介素养,了解传播规律,为舆论场的正常运作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最近,“万能神药”复方板蓝根又火了一把。据报道,10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关于白云山板蓝根的研讨会上透露,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体外研究发现,复方板蓝根颗粒对新冠病毒有抑制效果。消息一出,网上顿时躁了起来,药店被抢购、断货,相关概念股飘红……另一方面,网上也出现了许多批判之声,甚至揣测起了专家言论背后的利益动机。

  我对专家一直保有极大敬意,即使有些言论让人不悦。有件事许多人应该印象深刻。新冠肺炎疫情刚被宣布“确定人传人”时,香港大学的教授管轶去武汉转了一圈,回去接受采访时发表了令人震惊的预测,“传播源已经全面铺开了,要做流行病学调查已经做不了了。而且控制成本,应该要几何级数字计。保守估计,此次感染规模最终可能会是SARS的10倍起跳。”

  2003年SARS的确诊数据是多少呢?当年疫情控制住后,卫生部最后一次进行每日通报时表示:内地累计报告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只有500多例时(约为SARS病例的十分之一),就敢预测最终可能是“SARS的10倍起跳”,这是怎样的一种判断?

  结果呢?武汉“解封”时,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是:截至4月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865例,累计死亡病例3335例。

  这件事的启示在于,无论网络喷子还是有理性的公众,抑或是负责公布真相的政府,都应该尊重科学、尊重专家。

  回到复方板蓝根事件来(如果公众有记忆,应该会记得同样的景象不久前曾出现在双黄连身上),健康时报采访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张洪涛,他表示:“钟南山院士表述的是:联合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南药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体外药效筛选,发现复方板蓝根颗粒和口炎清颗粒等显示出体外抑制药效。‘显示出体外抑制药效’与最后证明有治疗效果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一位从事新药开发30多年的药学人说得更直接,“体外有效的东西,进入人体有效,概率万分之一都不到”。时隔数日后,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复方板蓝根)在实验室有抗新冠病毒作用,这离体内有效还很远,白云山药厂作为‘内行人’应很了解,但(其中)有人断章取义,将我这句话扩大,甚至说是板蓝根,这是一种歪曲,有关部门已出来澄清。”

  海量、快速的信息传播,不可避免会有扭曲、传讹的情形,甚至被断章取义,被各路消息左右的舆论场不时还会失去理性,因此专家的及时发声、回应可以为舆论场注入专业的意见。

  跳出来说,出于科学的严谨和传播的注意,如果不公布“体外有效”此类消息,等有更直接更有益的进展时再公布,这对于容易躁动的舆论和市场会是一件好事情。

  这件事的启示是,专家也应该提高媒介素养,了解传播规律,为舆论场的正常运作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同样是与疫情有涉的一个案例,可作为正面教材。

  疫情期间爆火的“网红”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出席一个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讲座时说,疫情这段时间“绝不要给他(孩子)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早上不许吃粥”随即引起了网络热议,抨击张文宏污名化“吃粥”,甚至认为吃高蛋白而不许喝粥是“崇洋媚外”。很快,张文宏在媒体上回应这一问题,他说,针对病毒的抗体药靠什么?全部是蛋白质。而他认为轻症转重症最主要的一点要保证营养和蛋白质,这时候,光靠粥和咸菜就麻烦了。这下公众就释然了。我相信,张文宏的这个回答应该是有媒体记者去采访他,而他也并不回避媒体更不回避质疑,因此让这一风波得以快速平静下去。

  上述三个例子,都涉及信息的发掘者和传播者——机构媒体,管轶一例考验的是媒体的勇气,钟南山一例考验的是媒体的专业,张文宏一例考验的是媒体的责任。

  一家媒体如果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不仅有利于舆论场的合理运行,对于社会和国家都是一桩幸事。

  (作者为澎湃新闻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