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手在民间

2021-05-25 16:41:42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5月下   作者:窦锋昌

摘要:  “民间高手”的大量涌现,是新闻生产社会化浪潮的衍生品。

  2021年5月初,“真实故事计划”举办的第三届非虚构写作大赛结果公布。在超过2000部投稿作品中,迟秋怡的《漫长的爆炸》获得一等奖,并以平均分8.2的高分,力压群雄。

  《漫长的爆炸》以1987年的哈尔滨亚麻厂大爆炸为题,讲述了事故幸存者们30余年来的生存状态,再现出他们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重建历程。作者在行文中还融入了东北经济兴衰的宏观背景,个体人物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漫长的爆炸》在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上已经刊发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从文末那一长串的读者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篇稿子的确是触动了无数读者心底最柔弱的部分。它最后的获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作者“迟秋怡”估计对大部分读者来说还是陌生的,说来很荣幸,她是我去年秋天招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我之前没有关注这个大赛,也不知道迟秋怡参加这个大赛。直到4月中旬,她来我办公室谈论文事宜,才聊到此事。她把链接发给我,我看了一遍作品,立即被震惊了,小小年纪,能够写出文笔这么成熟的作品,真是了不得。

  之后,我把文章转发到几个课程群里,其中包括本科生的“深度报道”以及博士生的“当代新闻传播实务研究”,让选课的同学观摩一下这个“非虚构写作”样本。当时,这篇作品还只是22篇“入围”作品中的一篇,不知道最终能否获奖。

  五一假期中间,在朋友圈里我看到有同行老师转发了获奖文章名单,《漫长的爆炸》斩获大奖。在我看来看,这也是实至名归。稍有遗憾的是,作者就在我身边,而我没有早早发现。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两年前的另一次非虚构写作大赛。2019年1月23日,由澎湃新闻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今日头条联合主办的首届非虚构写作大赛启动。我有幸以评委的身份参与到这次大赛当中,看了上百篇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让我感到震惊。无论是选题、采访还是文笔呈现都显示出了非常高的水准,让我这种在新闻业界有过18年工作经验的“老记者”很有“高手在民间”的感叹。

  “民间高手”的大量涌现,是新闻生产社会化浪潮的一个衍生品。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高度垄断,只有专业新闻机构里的专业人员才有机会进行新闻采写。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赋权之下,“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

  当然,和迟秋怡一样,参加非虚构大赛的写手也有不少在读大学生或职业作家。这样的写手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野写手”,比如迟秋怡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学院,现在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受过很多的课堂训练,只是没有在专业的新闻机构工作的经历。

  迟秋怡这次获奖后,我把她请到了我的“深度报道”课堂,跟学弟学妹们分享《漫长的爆炸》这篇作品的创作感受。她准备得很充分,谈得很细,同时,也展露出了东北人“快人快语”的说话风格。

  听她分享完,我认识到非虚构写作的“民间高手”不是凭空产生的,也需要很多主客观的条件。比如,下面三条就是写好非虚构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首先,要有很好的选题意识。当下国内的非虚构写作,一般都以“边缘人群”为主要写作对象,好处是“安全系数”比较高,但是因为选题边缘,写作的重要性就会降低,对读者的触动性也不会那么强烈。

  其次,要有扎实的采访和广泛的阅读。非虚构之所以是非虚构,就是因为材料的真实性。一方面,需要自己的采访,要让受访对象愿意接受你的采访,迟秋怡这次采访总共进行了六百多分钟。另一方面,还要把之前相关的文本都读下来并消化吸收。

  最后,要有高超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一点特别重要,也是特别需要技巧的地方。迟秋怡在写作之前读了很多东北作家所写的“东北作品”,从中寻找写作的灵感,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精心构思并且反复修改,最后才成稿。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5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