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致敬最后一家店铺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2021-08-18 10:18:20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8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普通人的欢乐与忧伤、希冀与失望、抗争与无奈、光荣与梦想……无不构成了“人的启示”的真实画面,从而给人们以独特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观照。

  “店”严格说来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我们生活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网店如过江之鲫的年代。或许,在日常的某一个瞬间,我们会想起儿时对“店”的第一印象——它是第一次能帮母亲打酱油的副食店,它是第一次拿着自己省吃俭用的零钱买下一本盼望已久的小人书的书店,它更可能是第一次像小大人一样气喘吁吁地背回一个月口粮的粮店……正是这些已经没落的实体店,构成了几代人童年和少年乐趣和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少当年的店铺名称在电脑中都需要造字的今天,那些“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的当年店铺,它们还好吗?

  这就是6集纪录片《最后一家店铺》的出发点,寻找并聚焦一家家最后的店铺。它们大都风雨飘摇,处境艰难,但他们不抛弃也不放弃,就像拍摄合肥最后一家旧书店的导演手记所言:“无论世界跑得多快,无论媒介如何更新,总是有这样一群人,要在旧书的小天地里寻找乐趣;就在这个仅有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他们有人偶遇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知己,有人发现了多年未见的孤本,甚至有人找到了带着亲笔签名的过世父亲的书,在店里泣不成声……”

  “不是生活里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后一家店铺》给了我们发现美的慧眼——在环境逼仄的小店铺里寻找乐趣的人,他们是仍然对纸质书特别是对旧版书情有独钟的一群人,他们是花一块钱痛饮一碗水酒就心满意足的一群人……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散落在城市角落里的这些“最后一家店铺”,店主和顾客才形成了一种依存关系,并且鱼水情深,他们互相支撑,报团取暖,延续着这些老店的生命。而这些最后的店铺的“小老板”,在坚持和坚守中不仅找到了存在感,而且充满了幸福感。喜爱和兴趣是一个人成长和前行最大的动力,我们耳熟能详的“我努力,我投入,我快乐”在这些最后的店铺的“掌柜”们身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最后一家店铺掌门人的存在感和幸福感,你不难发现他们的心态超好,状态极佳——成都连环画之家的店主,从不后悔当年没买房子而是把钱都花在一屋子的连环画上;重庆沙龙相机维修部的小老板,津津乐道的是他修的胶片老相机“只要损失一台世界上就少了一台”;广州濑粉店的店主,把自己的小本经营看成是中国城市的一种记忆……一句话,他们坚持到最后的理由实际上很简单:小小店铺的前世今生既有意思,更有意义。从他们身上你会领悟到:“择一业,终一生,成一事”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只是科技大咖和艺术大家的专利;“但行前路,无问西东”,也可以是普通人的座右铭。看起来日渐边缘的店铺,它们的店主其实是守望者——守望着一个行业曾经的辉煌,守望着一座城市不应该忘却的记忆,也守望着自己的内心的召唤——干自己喜欢的事。

  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一个短纪录片揭示了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人生意义:“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于是,店铺小生意,人生大舞台,用这些小老板的视频形象去和“内卷、焦虑、躺平”的时代病人做一个比较,你很容易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就是谁都要遇到的磕磕绊绊嘛?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恩格斯有句名言:“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在今天眼花缭乱的影像世界里,观众透过视频的五颜六色甚至是灯红酒绿的表象,从老百姓自己故事的讲述中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这类纪实性作品显然是编导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历史和人生做出的发人深省的展示和启示。普通人的欢乐与忧伤、希冀与失望、抗争与无奈、光荣与梦想……无不构成了“人的启示”的真实画面,从而给人们以独特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观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