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停出纸质版,越早越主动

2021-09-01 15:09:20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8月下   作者:窦锋昌

摘要: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周末休刊看似一个局部小动作,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媒体决策者统筹考量,处理好内外部各种关系。

  8月1日起,《新京报》由每日出版的日报改为周一至周五出版的周五刊,周六和周日休刊,周末之外,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休刊。大概算下来,一年只出版250期左右,减少了30%左右的印刷量。

  我们知道,在传统媒体的运行费用中,和印刷发行有关的费用是一个大头,建设厂房、购买和维护印刷机、购买纸张、购买和保养运报车以及相关的人工费用是报社的主要成本支出项目。每年减少30%的印刷量,成本肯定会显著下降。

  或许有人会说,周末和节假日不出版,成本降低了,但是发行收入也会减少。这的确是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报社的经营人员。犹记2013年前后,我当时就职的报社开会,专题讨论第二年要不要把报纸的售价从1块钱提高到2块钱。赞成的和反对的声音都有,其中反对的声音比较大,原因就是一旦涨价,发行量会下降。直到2018年,就算不提价,纸质报纸的发行量也难以维系的时候,报社才终于下定决心把零售价提高到2块钱。

  事实上,就算是在传统媒体时代,不少都市报逢年过节也会休刊,特别是遇到春节、国庆这样的七天长假的时候,停止出版三天、五天的做法都有。只不过,我当时所在的报纸是党报,全年无休,每到节假日都要轮流值班,当时很羡慕那些可以休刊的媒体同行。

  不过,时移世易,现在《新京报》采取节假日休刊的行动并不意味着采编人员可以放假,因为生产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上,纸质版虽然不出了,但是记者的采访照做、稿子照写,以前每24小时是一个出版周期,现在的出版周期已经压缩到了小时,甚至是分和秒,所谓“7×24小时”工作制是也。

  《新京报》作为中国都市报的一个优秀代表,并不是第一个采取节假日休刊的媒体。早在2017年,《中国青年报》就已经开始周六、周日不出版纸质报纸。而上海的《东方早报》做得更彻底,自2017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出版纸质版,改为完全的线上出版,这就是今天的澎湃新闻。

  我个人的判断是,今后采取这样做法的媒体会越来越多,这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对于市场化报纸来说,更是如此。党报因为有比较强的政治属性,加之读者更多是在党政机关的办公室里阅读,停出纸质版的步伐会比较缓慢,但是印数不会太高,只要做到基本覆盖就可以了。

  笔者在搜集有关《中国青年报》周末休刊信息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该报虽然一般情况下周末不出纸质版了,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政治事件的时候,比如2020年5月和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在周末又正常出版了,因为《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的机关报,在这种特殊时期,依然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与党报有所不同,这些报纸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都是靠发行和广告打天下,挣的是市场的钱,现在读者整体从纸质报纸向新媒体转移,自己的生产机制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一方面是尽力压缩纸质版,另一方面则要全力开拓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头条号在内的全媒体平台。

  道理虽然已经很清楚,也有上述多家媒体开始了周末休刊的实践,但是我们看到数量更多的媒体还在观望之中,没有迈出这一步。这其中的原因更多的是现实的利益考量和组织再造。比如,纸媒的编辑部之前在报社内部有比较高的话语权,现在随着版数的减少和频次的降低,其在组织内部的地位无疑会不如往昔。再比如,周末和节假日休刊,相关的印刷和发行人员可能工作不饱和,每个月的收入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对媒体机构的决策带来阻碍。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周末休刊看似一个局部小动作,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媒体决策者统筹考量,处理好内外部各种关系。但是不管怎样,这是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行动越早越主动。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8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