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每次重大灾害都是对媒体的考验

2021-09-01 15:10:58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8月下   作者:乔新生

摘要:  在重大灾害面前,记者不能以不负责任的采访报道制造新闻热点,转移视线。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一些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并不令人感到奇怪。新闻媒体必须直面现实,及时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果充斥着“玻璃心”,不允许对中国面临的困难发表评论,那就有可能会掩盖真相,让公众产生错觉。只有让公众看到真实的一面,才会促使有关方面深刻反思,改进工作,解决问题。

  发生在河南的洪灾,可能超出城市规划者的意料,这场灾害促使人们考虑,如何在防备自然灾害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譬如,地铁如何避免出现洪水倒灌所引发的灾难,等等。

  媒体可以提出问题,甚至可以进行尖锐的批评。城市管理者与媒体进行相互交流,可以增加社会透明度,寻求共识并且凝聚共识。媒体的批评,有助于城市管理者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但是,如果媒体报道别有用心,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笔者始终认为,媒体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应当提供更多的准确信息,而不是袖手旁观,冷嘲热讽。如果媒体人为地制造话题,就会在自然灾害之上增加社会恐慌和对立情绪。如果是有意为之,那就是立场问题。如果是疏忽大意,那就应该公开赔礼道歉。

  笔者强烈反对那种口号式报道,反对转移视线,主张新闻报道应该把焦点集中在灾民身上。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洪灾,导致人员死亡,这无论如何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媒体应当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应当采访那些在洪水到来时面临巨大困难的灾民,而不是冷眼旁观,以悲天悯人的姿态批评或者教训当地官员。

  每一次重大灾害,都是对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考验。如果在重大灾害报道过程中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偏概全,或者移花接木,借题发挥,那就会转移视线。

  一名传播学者就郑州洪灾发布不当言论之后,立即遭到网友的强烈质疑。这说明,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也都是评论者。新闻传播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经得起检验。如果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站出来揭发谣言,或者新闻报道的对象敦促传播者改正错误,新闻传播者就必须从善如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错误评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闻传播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一环,新闻传播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新闻传播的主观属性,更要考虑到新闻传播的客观属性,做到真实客观,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恐怕不仅仅是价值判断或者立场问题,同时也有所谓的传播“策略”问题。按照一些记者的说法,通过揣测和强烈质疑可以引出话题,澄清事实真相。郑州发生洪涝灾害之后,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骑着自行车,徘徊在事故现场,以特有的方式怀念自己的宝贝女儿。可是,一些新闻工作者既没有进行深入采访调查,也没有请求权威部门给出说明,而是想当然地以为这是在表演“行为艺术”。记者的恶意揣测,给这位失去女儿的父亲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

  这名记者具有职业敏感性,希望通过这种强烈质疑的方式引出事实真相。可是,这种为了探求事实真相而缺乏人文关怀的无端揣测,客观上制造了混乱,转移了视线,伤害了事件的当事人。这样的新闻报道显然不是正确的新闻报道方式,而是以先入为主的“怀疑论”把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放在舆论中炙烤。

  其实,这样的新闻报道在西方媒体中比比皆是。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更像是先入为主的评论。记者虽然出现在现场,可是他们把现场作为背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种居高临下、甚至不知从何而来的优越感,使得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充斥着胡言乱语。中国记者必须引以为戒,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客观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千万不能以所谓的“特殊采访技巧”伤害他人。在重大灾害面前,记者不能以不负责任的采访报道制造新闻热点,转移视线。

  (作者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8月下

编辑:乔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