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移动新闻直播不该这么冷

2021-12-01 11:21:39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1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新闻直播,既是一块有门槛的高地,也是一块有宝藏的腹地。未来,沉浸式直播将会是用户停留时间最长的网络应用。

  最近,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在近50件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中,移动直播作品只有两件,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中国新闻奖自2018年单独评选媒体融合类作品以来,移动直播作品历年的获奖情况是:2018年5件,2019年4件,2020年5件。或许今年的移动直播获奖作品数量被腰斩,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于直播的外部条件有关系。但对比近4年移动直播作品与其他媒体融合类作品的数量就会发现,移动直播作品一直是最少的。仅以今年的获奖作品为例,短视频专题报道作品14件,短视频现场新闻作品11件,融媒创意互动作品7件,融合创新作品14件。

  移动新闻直播有点冷冷清清,但同为直播的电商直播却红红火火,游戏直播、秀场直播、教育直播也呈上升趋势。客观地说,新闻直播与其他类型的直播不太具备可比性,但从后者的火爆程度可以得出一个认知,即直播这一业务形态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参与热情,这可以从两方面的数据获得印证。一是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直播已位居网民互联网应用的第九位,超过了网络游戏的用户数。二是10月央视新闻新媒体的《总台独家直播|晚舟,欢迎回家!》,总观看量近4.3亿,点赞总人次达4亿。

  一方面是直播业态的繁荣、用户的青睐,一方面是大多数媒体机构鲜少的行动、屈指可数的优质作品。

  直播的价值毋庸置疑,它是现场新闻现在报,是“零损耗”的新闻现场,是“保鲜度最高”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有了“边看边聊”的网络技术,有了5G支持下的慢直播,直播变成了“最长情的陪伴”“最真情的告白”,真正实现了亿万人的同频共振。

  当然,也还是有媒体机构重视直播的,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社、央视频都有直播栏目。

  如果说电商直播的火爆源于当下网购便利、物品直观可见、主播话语技巧等多种因素,那么移动新闻直播现在也迎来了多个利好:

  其一,政策倾斜。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明确“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重大社会、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体育以及其他关系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等活动、事件的实况直播业务”。这也意味着,新闻直播业务是有门槛的,媒体机构及其新媒体集群具备了从事这一业务的资质。

  其二,技术加持。近些年,4K+5G、8K+5G等高清直播频频见诸网端,未来,还有AR直播、VR直播、XR直播、无人机直播等多形态直播不断涌现。自2019年5G技术商用以来,基站建设、5G手机及用户使用率都在逐年增长,预示着直播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用户。

  其三,成本降低。过去,启动一场直播少则需要十多人的团队,多则动用直播车,前后方达数十人。今天,有了直播设备的更新升级,有了直播软件的智能编辑,有了直播云提供的各种视频直播基础能力,直播成本已大大降低。一个人完成一场直播也不是天方夜谭了。

  站在媒体深度融合及与其他竞技者同台竞争的角度看,直播也应该是媒体机构移动业务的优选项。消息快讯的发布推送没有绝对竞争力,也没有用户黏性;深度报道成本高、也常常叫好不叫座;短视频业务是所有互联人的江湖。唯有新闻直播,既是一块有门槛的高地,也是一块有宝藏的腹地。未来,沉浸式直播将会是用户停留时间最长的网络应用。

  当然,直播也是有风险的,近期一档交通直播节目引发的争议、一个广播电台直播造成的事故,都因直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一属性。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一两档直播的事故就忽视直播、放弃直播。

  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的最后一节憧憬了“直播未来”,并希望“作为一种快速反应的日常报道形态,直播应该走下神坛,由宫廷盛宴变为家常便饭”。今天的直播,当然已经不是宫廷盛宴,但新闻直播也还没变成家常便饭吧。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1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