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不要只想着搞“颠覆式创新”

2022-09-29 11:29:46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9月下   作者:窦锋昌

摘要:  “踢开传统闹革命”不仅不意味着成功,反而失败的概率更大。

  新华社著名记者,原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今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冯健正是塑造焦裕禄光辉形象的三个记者之一。

  1965年冬,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到河南分社视察工作,冯健随行。在分社听取记者汇报时,他们了解到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病领导全县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最后献出宝贵生命的事迹。穆青认为,这样的典型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是,穆青带领冯健、周原(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一起到豫东老灾区开封、杞县、睢县、宁陵、民权,最后到兰考县采访,合作写出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篇文章于1966年2月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焦裕禄的故事瞬间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很多人流着眼泪阅读报纸上刊载的这篇文稿,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关于这篇通讯的播音报道。

  这篇稿件为什么影响这么大?我想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之外,主要是离不开扎实的采访和反复的修改这两个环节。材料显示,这次采访历时一个多月,穆青等三人走遍了兰考县的各个乡镇、村庄,采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采访中,穆青三人为焦裕禄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不已,数次落泪。

  在写作环节,据张严平在《穆青传》一书中透露,“开封交际处(国际旅行社)二层的5个房间,彻夜明灯”。穆青给每个人分配了任务,周原写焦裕禄通讯初稿,冯健写一路跑下来的豫东抗灾全景通讯,另外两个人写评论。穆青不停地在几个房间之间走动,像个“监工”,时刻关注每个人的写稿进展。周原一天一夜没有停笔,一万两千字的初稿,挥泪一气呵成。之后,穆青、冯健把初稿带回北京,先由冯健修改,再由穆青修改,稿子一直改到第七稿,时任新华社社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才通过。最后,周原又带着稿件回到兰考,在兰考的干部大会上核实了所有事实和细节之后,最终定稿。

  我想到了如今的新闻采写。前段时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暑期工作会议,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有的老师痛切地指出,现在有些学生动手能力下降了,基础写作能力明显不如十几年前的学生,不要说高超的文笔,有的学生甚至不能把一件事情有逻辑地、清楚地写明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许是,现在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那些酷炫的、时髦的“融合”作品上,比如说短视频、VR新闻或者其他可视化新闻。这些新的表现形式固然需要学习和掌握,但是不能顾此失彼,在可视化新闻当道的今天,文字的采写水平同样不能忽视。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文字是更为基础和更为根本的表达方式。

  在今天的全媒体时代,视频等可视化手段已经成为主流的新闻传播方式,甚至可以说“无视频,不新闻”,因此在国内高校的新闻学院里,视频内容生产的相关课程都已经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2021年新推出的“2+X”课程体系中,也已经把视频新闻制作列为全院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但是,新课程的推出和强化不意味着传统课程的弱化,文字类新闻采写课程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依然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

  通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采写过程可以看出,写出这样的经典作品,需要大量的付出,既要有采访环节的深入扎实,又要有写作环节的反复锤炼。

  内容生产方面是这样,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2012年以来的十年间,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二次销售”模式很大程度上失效,需要媒体尽快寻找出更多替代性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媒体盲目寻求所谓的“颠覆式创新”,忘记了媒体的本原,甚至沦为和社会上一般文化公司无异的组织。失去了媒体之所以为媒体的基础属性,这些“颠覆性创新”也是难以持久的。

  所有的创新,无论是内容方面的,还是经营管理方面的,都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踢开传统闹革命”不仅不意味着成功,反而失败的概率更大。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9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