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整体性视角与批判性思维

2022-12-02 15:50:31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1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整体性视角驱动着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让我们能够批判性地跳出“就事论事”。

  我的好几个学生都写了关于“知乎治校”的话题,观点比较同质化,基本的判断都像这样:因为学生在学校内部的表达得不到尊重,诉求不被重视,所以只好到“知乎”这样的外部平台去表达,把事情捅到外部平台形成“舆情”,从而倒逼学校管理者重视。

  此种角度的思考当然没有问题,观点也合逻辑,但视野过于“校园化”,困在校园这个小系统的角度,缺乏整体的结构性视野。“知乎治校”是一个校园问题吗?当然不是,从整体和结构看,它只是整个社会问题在校园管理上的缩影。首先看到大社会的普遍问题,对“知乎治校”的分析才有了认知方位和判断坐标,校园不是外在于社会的、例外的、特殊的校园,整体观照才能看清问题脉络。

  这种“把个体分析置于整体系统”中的格式塔思维,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驱动特别重要。我在前面的专栏文章中提到过,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关键特质是“对判断进行判断”,避免被某种判断线性地、平滑地、顺从性地“冻住”,你得在思维上“阻断”一下,用一种高维的判断对“那个判断”进行审视。那么,拿什么“对判断进行判断”呢?一个重要的批判性思想资本是“整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将分析对象放到整体框架中去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一类有普遍性的现象?这种局部从属于何种整体结构?是何种高维逻辑的延伸?整体性视角驱动着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让我们能够批判性地跳出“就事论事”,透过杂乱无章的事实而发现现代社会的根本架构。

  比如,学生思考绩点和内卷问题时,能不能跳出局部和临时的学生身份,而看到整个社会的绩点和内卷:不仅学生被绩点所困,整个社会其实都是如此,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算术题,教授在数论文课题、影响因子和转引量,白领在为自己的KPI而焦虑,媒体人困于流量,外卖骑手计算着每一单的距离与速度。再比如,很多人注意到了“逆向考研”现象,即跟过去的“二流大学的学生争相涌向一流大学”的考研流向不一样,如今不少一流大学的学生逆向去考二流大学的研究生,有人觉得这背后可能是“名校崇拜”的弱化。那么,用整体的视角来看,这仅仅是在考研领域吗?并非如此,“逆向”是一个普遍问题,逆向旅游,逆向留学,逆向就业(回到小城市,回到传统稳定的岗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向大城市的大公司求职)。

  从作为一类现象的“逆向××”的整体视角去看待“逆向考研”,看到环境气候和整体心态的变化,就能看得更清楚。这就是“整体”所赋予的批判性视角,也是“意义格式塔”思维的本质。“意义格式塔”作为系统性思维,强调的就是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它并非部分和局部的简单相加,意义和价值是从一个完整结构的格式塔中产生的,事实不是孤立的,总是某个内在一致的整体之中的“事实”。

  在形成“茧房”和“过滤气泡”的现代信息系统中,人们的思维常常被分割在某一个封闭的微小系统,看不到整体,批判性思维也就无法驱动。就拿现代劳动系统来看,正如有学者所反思的,现代劳动的一个特点是,为了工作效率而把各种任务分割成独立的环节,分工越细,每个环节上的劳动者就越不了解这个活计本身的意义。零部件标准化,生产过程被分割成一个个不断重复的简单劳动岗位形成流水线,劳动者迅速成为熟练工人,也随时可被替代。看不到整体,思维也逐渐被驯化成“熟练工思维”“零部件思维”,条件反射般地线性判断,不能在作为高维的整体中看到自己的方位。

  汉娜·阿伦特说,当罪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无法窥视全貌时,那么每个环节作恶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另一个法律学者也谈到过类似的观点:当诈骗被切成许多个小片段的时候,人的良知就会被冲淡,犯罪心理也会被冲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犯罪,每个人都觉得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不是我,每个人都认为公司才是犯罪分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算罪大恶极。这说明了整体视角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窥视不了全貌,困在“小片段”中,失去“对判断的判断”,就会沉沦于“平庸之恶”和“无思状态”。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