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新闻评论的谦抑之美

2022-12-02 15:51:22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1月上   作者:

摘要:  对情绪的克制、对事实的尊重和对观点输出的审慎理性,由观察广度、站位高度、思考深度、建议专业度塑造出论点的“适度”,是写作新闻评论应努力追求的谦抑之美。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被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所震惊,于是第一反应就是写一些文字,毫不客气地进行批判,甚至越想越看越觉得可悲可笑,笔下的文字开始难以抑制地阴阳怪气,想去嘲讽当事人的做法。好在编辑及时叫停了这篇文章,使我得以修改完善,让评论视角变得更平和客观,文字上也不再肆意输出情绪。

  这件事让我思考起写作新闻评论的一些注意事项,甚至底线原则问题。千古文章意为高。但新闻评论的“意”和普通文章的立意又有不同。比起普通文章可以直抒胸臆、无限发散,评论之“意”必须来源于事实,有充足的论据支撑。更重要的是,不能浮于表面,人云亦云,成为口水战的一分子。

  或许可将评论的境界分为三层:情绪层面、事实层面、逻辑层面。第一层面,情绪主导。对很多新闻事件,实际上非常容易作出好与坏、错与对、是与非、罪与非罪等二元对立判断,所以很多人会将阅读新闻后的第一反应作为论点,据此展开评论。但现在很多新闻因为事实错乱、报道偏见出现反转,情绪是真的,新闻是假的,这种建立在虚假新闻基础上的评论是否有意义,令人质疑。这种站在黑白对错高度进行评判的视角,实际上也造成舆论场的混乱。观点持有者们往往更在意自己的看法是否得到认可,于是卖力地“痛打落水狗”,让这股评论的热情和批判的情绪更加强烈,吸引更多人认同和跟风。评论被情绪主导,或许是新闻当事人被“跟风踩踏”的原因之一。

  第二层面,事实层面。或许有人认为,只要有事实做依据,就可以放开了向评论对象开炮,因为最重要的武器已经掌握在我们手中。当然,如果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进行评价,评论就不会出现错误,至少做到了有理有据。但在写作新闻评论的实践中,仍然感觉这一层面的观点输出中庸不出彩,甚至沦为水文。比如,一个违章建筑多年无法拆除,这种新闻并不鲜见。于是很多评论都落脚在质疑、斥责于法有据的事情难以推进,背后肯定有执法不严、尸位素餐的现象,这种论点符合群众朴素的想象,自然很受欢迎。但这种似乎尊重了事实但又只认定部分事实的视角,也容易陷入道德审判、舍本逐末的困境。

  新闻评论是有功能性的,我们针对社会事件发声,最基本的目的自然是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重视,但最终极的目标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倘若倚仗看到的部分事实一味围攻当事部门或当事人,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当事人会使出浑身解数推卸责任,以逃避来自各方的压力。要知道,很多事情之所以难以解决,实际并非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责任,背后确实存在难以厘清的问题及历史遗留因素。所以这种指责式评论,或许只能徒增压力。

  第三层面,逻辑层面。逻辑不一定是事实、也不一定成为现实,但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逻辑更有力量。面对繁杂的事实,“为什么”的追问比“怎么会这样”的质疑更加深入,而“怎么办”又比“为什么”多一分理性。好的新闻评论是从繁杂的事实和细节中清晰理出脉络,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本质所在,鞭辟入里。我们阅读优质评论时,极少看到情绪昂扬的字眼,也鲜有对部分事实一再强调、揪着不放的强势,更多的是看问题的新角度、高站位,思考事件原因的透彻、深刻,提出建议的全面、专业,行文的自然、平和,一切火候都刚刚好。

  就像时下流行的快餐式爽剧罔顾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则和生存法则,肆无忌惮地制造快意人生,以慰藉众生之苦;而好的影视作品总是更愿意呈现真实,试图展示世界鲜为人知、更触及本质的一面。这种对情绪的克制、对事实的尊重和对观点输出的审慎理性,这种由观察广度、站位高度、思考深度、建议专业度塑造出的论点的“适度”,正是写作新闻评论应努力追求的谦抑之美。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1月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