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不是媒体

2023-02-02 14:46:52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2月下   作者:窦锋昌

摘要:比较长兴传媒和青浦、嘉定融媒体中心,前者有标杆意义,而后者更具推广价值。

  近日,笔者和十几位同事一起到上海青浦区融媒体中心和嘉定区融媒体中心做了一次调研,两家中心都是2019年6月28日挂牌成立的,在三年半的运行过程中,两家中心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也存在一些困惑。而且因为地处中国最发达城市之一的上海,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东部地区县级融媒体建设中的若干共性问题。

  两年前的此时,我们这个团队去了浙江长兴传媒集团调研,回来后,我写了几点感受刊发在这个专栏,当时认为“长兴传媒是一个楷模,不是一个模板”。这一次,去了青浦和嘉定调研,有了对比,也印证了我两年前的判断。虽然长兴传媒名声在外,中宣部曾在那里召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之后一拨又一拨的媒体人到长兴参观学习,但长兴的做法和经验很难学得来。

  值得比较的问题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谈一下单位属性和用人机制问题。无论青浦还是嘉定,其融媒体中心的定位都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2011年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相关精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由政府全额出资保障,不允许存在经营性活动,比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典型的有高校、职业教育、综合医院等单位,则允许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

  青浦、嘉定以及上海其他的区级融媒体中心目前的定位都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用人都是区里核定过的。比如,青浦融媒体中心核定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102人,目前实有在编96人,另外还有聘用制人员15名;嘉定融媒体中心现有事业编64名,企业编67名,嘉定的这67名企业编人员的录用需要经过区里相关部门的审定,采用的也不是市场化用人机制。

  这样的定位和用人机制与长兴传媒形成了明显差异。2020年的文章介绍过长兴的用人情况,该集团有500多名员工,只有100余人有事业编制,县财政给的“人头费”只占全部人工费用的1/30,余下的29/30要靠自己去挣。怎么挣?首先是广告业务不能放松,长兴传媒每年的广告营收大概是五六千万元;其次是传统的有线电视视听服务费;最后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智能服务”业务,已成为长兴传媒新的业务增长点。三块业务有涨有跌,每年总营收在2亿元左右。

  在传统媒体整体营收下滑的大背景下,长兴传媒每年要完成2亿元的营收目标并不容易。在长兴调研期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从社长到一线员工的压力,记得在一间办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个人的任务进度条,经营压力扑面而来。当然,压力也是动力,面对繁重的经营任务,长兴传媒的同仁不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成了好多之前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长兴传媒现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旗下的科技公司收入跃升到1亿元左右的水平,占整个传媒集团营收的半壁江山。

  相比之下,我们调研团在青浦和嘉定的感受则明显不同。根据相关规定,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属于“准公益类”单位,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不允许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此一来,融媒体中心只要兢兢业业把新闻宣传工作做好就行了,人员费用以及基本的业务费用都由财政支付。青浦融媒体中心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嘉定融媒体中心的情况稍有不同,它旗下设有“上海嘉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文所说的67名企业编人员就在这家公司,会做一些经营工作,但是因为公司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经营压力也不是太大。

  由区县融媒体中心,很容易想到“上海发布”等政务新媒体。在以上架构中,青浦和嘉定融媒体中心和“上海发布”的定位基本相同。“上海发布”现在有800万以上的粉丝,但是它自己的定位并不是媒体,而是上海市政府的网上新闻发言人,恰如华春莹、赵立坚等新闻发言人之于外交部的关系一样。在此意义上,青浦和嘉定融媒体中心也可以看做青浦和嘉定的新闻发言人,它们更多是政府机构而不是媒体机构。

  比较长兴传媒集团和青浦、嘉定融媒体中心,笔者以为,前者具有标杆意义,而后者更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