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可爱的布莱尔

2007-08-21 15:08:57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  其

  中国与外国尤其是西方的政治人物的“可爱”,是颇有些不同的。中国的政治人物因可敬而“可爱”, 西方的政治人物因可怜而“可爱”。
  前些时候,国务院新闻办的领导曾提醒:官员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
  既然是“打交道”,就有个前提:尊重、平等对待。假若没有这个前提,仍然视媒体、记者为单纯的“工具”,“打交道”就免不了演化成两种:一为“打板子”:媒体、记者不听话不听招呼,就“打板子”。这种关系,体现在“上级”机关对“下级”媒体的交往中。二为“拉交情”:媒体、记者,舆论工具,厉害!千万得伺候好。这种关系,体现在“上级”媒体对“下级”、“下下级”机关的交往中。
  官员,也有对媒体、记者视而不见的,也有与媒体、记者“打太极”的。不过,这类媒体、记者,往往是根不正苗不红的那种,人家懒得理。
  近些年,官员与媒体打交道总体好多了。这主要得益于官员的进步而不是媒体的进步。只要当官的为民爱民干实事干正事,媒体、记者是不会视而不见的。这种官,可敬,在媒体上的表现,就是“可爱”,哪怕板着脸也不讨人嫌,老百姓心里有数。
  回过头来说说英国的布莱尔。这位老兄,也曾年少轻狂,弹贝斯玩摇滚,披头散发,着装暴露,且歌且舞,唯恐人家不看他。若在中国,可算是百分百的“问题青年”,不知得让学校开除多少回了。人生多途,他后来没做摇滚明星,却从政了,40岁成了英国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43岁成了英国近两百年来最年轻的首相。首相十年,他不用再像年轻时那样靠扮酷来让人关注了,他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想躲都躲不掉。
  西方政治人物的执政经历,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与媒体记者的斗争史,稍一不慎,被媒体记者逮个正着,轻则道歉,中则吃官司,重则下台。所以,任首相不久布莱尔就表态,“作为政府,我们必须要在清白方面小心谨慎,要让人们知道我们不存在任何方面或形式的不当。”并且努力与媒体套近乎,每月召开记者会。妻子切丽也很“伟大”,偷偷把自己怀孕的“独家新闻”透露给《太阳报》,藉此拉拢与该报主编的关系,让他对夫君手下留情。
  都到这份儿上了,英国的媒体记者仍不领情,就是不给自己的首相面子。这能不让首相大人郁闷么?
  今年6月12日,离卸任首相职务还有半个月,布莱尔在路透社伦敦总部向新闻媒体举行“告别会”,大发感慨,称现在政治人物工作的一大部分是在应付媒体。
  作为一国之相,不仅要在内政外交上应付媒体,就连个人爱好也要应付媒体。布莱尔爱度假旅游,英国媒体就在这方面抓住不放,让他屡屡因出游费用问题接受调查。以致后来,无论是有人请客还是自掏腰包,每次外出度假,他都免不了“挨骂”。
  这官当的,真叫累呀。早知当官这么苦,不如当初去跳舞!还让妻子切丽跟着受罪。切丽就曾抱怨:“我真的不知道媒体明天会对我们说些什么。托尼(布莱尔)说,他经常抱怨这是因为天气不好,当首相就是这样的了。”
  十年,通过与布莱尔“打交道”,英国媒体的转变是:在他们眼里,当初的政坛之星变成了“英国历史上最虎头蛇尾的首相”。
  十年,通过与媒体打交道,布莱尔的转变是:“首次进入政坛,我想取悦所有人。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认识到无法取悦所有人。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在6月12日那场新闻媒体“告别会”上,布莱尔越说越激动,说媒体就像“未经驯服的凶猛野兽”,说新闻媒体越来越糟,政治人物与传媒的关系严重受损。媒体对政治人物全天候盯着,迫使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应或处理遇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政府根本就跟不上媒体的步伐,不是因为不愿公开资料,而是需要时间去收集资料。对此,布莱尔抱怨,英国政府内阁在上世纪60年代遇到重大事件,可以用两天的时间进行商讨,但是现在,如果政府稍一迟缓,“在第一天午餐之前,天就已经塌了”。
  不过,他说这也不能全怪记者,记者也是受害者,要怪就怪大环境——一个竞争激化,并受到科技影响的媒体环境,让记者不得不剑走偏锋。
  布莱尔的媒体遭遇,在很多中国官员的眼里,太不可思议,太不成体统。
  这种差异,要说原因,一扯就扯到制度、机制、监督、制衡上了。
  别提政治,太沉重,还伤心情。
  还是说布莱尔,他,确确实实是个真懂新闻的人。“委屈”让他如此“可爱”,可爱得真像个绅士似的。○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