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传媒假事件”之说未免太武断

2007-11-26 14:50:40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朱德泉

  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说实话,这件事本来未太在意,及至发现这个帖子在很多网站的传播评论板块都被加“精”置顶,一些跟帖的网友不明就理地叫好,才感觉如何正确看待“传媒假事件”的说法,已非个人化的小问题了。
  “假事件”一词,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 J·布尔斯廷在1961年的著作《形象》中的一个词根,意为:“假的或有意欺骗”。所指的是“制造出来的新闻事件”,是“刻意安排产生的”。我国学者陈力丹教授在布尔斯廷提出的“假事件”概念的基础上,曾以《试论“传媒假事件”》为题,撰文将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事件或公共关系活动称为“传媒假事件”。这便是“传媒假事件”一词的前因及由来。
  陈力丹教授是我比较钦佩的学界大家,但我并不认同陈教授把所有的新闻策划都归之于“传媒假事件”的论断。
  关于该不该进行新闻策划,我国新闻理论界多有争论。一种说法认为把新闻策划视为主观能动性在新闻业务上的体现,而反对者则认为这违反了新闻的基本内涵,即新闻要“忠实地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陈教授认为新闻策划的“本质是传媒的公共关系活动”,建构的不是真实的世界;它具有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隐藏的宣传动机、公关动机、职业主义动机已经对采访对象(包括人、事、物)的行为流程、存在状态进行设计安排的导演事件特征;它将事件媒介化;是一种暧昧的社会真实。陈力丹教授认为,《华西都市报》“面对孩子无人认领和相关部门暂时缺席的情况,作为传媒,该报首要的行动是呼吁相关职能部门的复位,而不是利用这种机会去生产‘传媒假事件’”,并认为“如果的确需要干预事件,报社的评论是更直接的手段”。
  笔者曾仔细研读过以《华西都市报》为参照对象的5册本《中国都市报研究文丛》,作为媒体中人也能切身体会到该报“孩子回家”事件前因后果的复杂性。因为当时“8名被拐川籍儿童在河南无人认领,公安厅打拐办因经费问题无力去河南;孩子们面临被送回原买主家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只“忠实地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再发表篇评论绝非“更直接的手段”,积极介入其中,在多方联动中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才是一家负责任媒体应有的勇气和担当。另一位传媒学者张立伟也曾称赞这一新闻策划是种高境界的公益——新闻活动:“官方、老百姓、新闻界同行,上下左右都满意;本报自己也满意。”
  我毫不避讳新闻策划者带有推介自身媒介的动机,因为在服务读者、奉献社会与“成就自我”之间非但不矛盾而且应该是一致的。比如,1992年针对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现象,艾丰策划并主导实施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其正面的社会意义,又怎么能简单地因一个“传媒假事件”词语而被否定?!
  将新闻策划一概定性为“传媒假事件”未免武断。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商业竞争焦虑下的新闻人的确存在新闻策划的过度化倾向;一些策划者单纯以“好看”为着眼点又造成陈力丹教授批评的那种“暧昧的真实”:如某报《阳江营救》策划中为等摄影记者而人为地推迟营救行动4个小时。
  实际上,在新闻实践中该不该新闻策划早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建构新闻策划的“价值体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赞同近期陈力丹教授将“纸馅包子事件”归入“传媒假事件”的论述,我更赞同传播学者黄顺铭的观点,他认为:“要以多维的视角”看待新闻策划,因为“只要在市场经济中运作,无论有的人怎样言辞激烈地反对‘新闻策划’,它也恐怕不会因此而消失。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新闻策划’实施规束、规制,使之尽可能地焕发出‘解放力量’”,“不能因为害怕存在‘异化’的负面结果就粗暴地压制‘解放’的正面结果”。
  事实上,新闻策划由来已久。近读斯旺伯格著的《普利策传》就发现,普利策本人的报业实践中就存在成功与不成功的新闻策划例子,如他曾派出女记者周游世界,虽小有轰动却很快被历史遗忘,而其根据法国人民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自由女神像因经费问题无法如期安装的现实,集“对自由的崇敬之情和扩大发行量的欲望于一身”,毅然策划发起的“为自由女神的捐款事件”则为美国历史留下了至关重要的篇章。现在,有谁可以说:自由女神的矗立是一起“传媒假事件”的产物?!
  普利策说:“其实纽约的任何一份报纸,只要有为公共事物服务的心意,都可以组织这场活动。”但遗憾的是,与普利策同期的许多报人宁愿充当“客观中立”的看客,与普利策同时期的沃特森就固执地认为:“一家好的报纸,就在于它能够忠实地反映昨天的历史”。
  对此,普利策断然说不,并留下了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名言:“忠于最高使命的报纸,必须关心明天应该发生的事,下个月、下一年要发生的事。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
  (作者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10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