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选秀的年代,我们如何当评委

2007-11-26 14:50:58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里,我干了这样一件事: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的初赛中出任评委。节目播出的时候,正好赶上《第一次心动》被叫停,由此生出一些感慨。这里,我特别想谈谈大赛评委的地位和作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当下中国电视的一些选秀节目中,所谓“另类的评委”被刻意打造成节目的“看点和卖点”,比如柯以敏、杨二车娜姆等人。这些人在节目中的“评委”角色不是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哪怕是最低的善意的底线进行专业的点评,而是对选手极尽讽刺挖苦、冷嘲热讽之能事,以此人为地制造所谓的“节目看点”,从而导致节目的低俗甚至恶俗。前年,《超级女声》“海选”阶段的评委被称为另类评委,甚至有“毒舌”评委一说。 “你的牙齿有问题吗?干吗字都咬不清楚?”“你是不是该考虑减肥了?腰长腿短,你不适合穿这种衣服!别吓着后面的选手了!”……评委的这种恶言恶语,在网络上都有辑录。这些不像是在评价一个参赛选手,而像是对一个看不顺眼的人进行恶毒攻击的话语,都出自于各种各样选秀节目的评委之口。这也是一种审丑,当然也是节目的看点和卖点。《超级女声》捧红了两个“尖酸刻薄”的评委柯以敏、黑楠以后,内地和港台地区的许多选秀节目,都爱把一些评委出格的点评作为选秀节目的“卖点”,以博取收视率。
  不幸的是,两年后的今天,《第一次心动》再一次玩起了“毒舌”评委的把戏,以“恶语”博取眼球,以“出格”赢得关注,以“毒舌”和“恶搞”为收视亮点,越骂越红,危害屏幕,其低俗和审丑已经到了评委赤膊上阵、献丑卖乖、争风吃醋的地步,且一出闹剧全程直播,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不仅扭曲了评委的社会形象,扭曲了评委点评应该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更扭曲了年轻人的心灵。我们认定:《第一次心动》的出现是中国电视收视率崇拜的又一个典型个案。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注意的,一是《第一次心动》是中国电视低俗化的一个集大成者;二是《第一次心动》表现出的低俗化问题又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电视在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的困惑与慌乱。
  我们认为:坚持电视竞赛节目、选秀节目的先进文化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评委的选择和他们的现场表现十分关键。评委应坚持在与人为善的基点上进行专业点评,满腔热情地肯定选手的出色表现,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选手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一句话,我们在要求选手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干干净净的时候,首先应要求评委率先做到、做好。我们决不以牺牲节目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为代价,去换取可悲的收视率。
  在央视主持人大赛录制的后半程,我在点评选手表现时解读了大赛的游戏规则:为什么我们的比赛题目是重大的时政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为什么我们要考察选手在演播室评论新闻的理性分析能力?为什么大赛不去设置诸如让选手说个绕口令、表演个杂耍、表现一下他们搞笑、作秀的“才能”……?因为,这是中国电视新闻立台的游戏规则决定的,是央视作为国家大台的主流地位、社会责任、文化担当、公信力、权威性决定的,也是考量一个优秀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决定的。我们的比赛设置了这样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我在现场”,二是“共同空间”。前者拒绝八卦,拒绝娱乐化,一律是堂堂正正的时政新闻,比如神六、春运、春节、暖冬……等等,均以国计民生的真实新闻事件为背景,要求选手作为出镜记者进行直播连线;后者的话题设置依然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仍然具有典型的新闻事件背景。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议程设置传达出一个理念:新闻的采访和评论是一个优秀主持人的基本功,必须具备,必须扎实,且必须千方百计地表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同时,我们还想以此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拒绝大量电视选秀节目中宣扬的诱人的“一举成名”和“一夜暴富”,提倡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坚决避免对青少年的误导。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10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