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王学文:记者的职责

2008-02-02 14:41:43

来源:   作者:

摘要:——话说记者(一)

  文/王学文

  我们整天为之忙碌的记者这个职业,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先生,在他编写的教材里对记者的职责概括有三:采写新闻报道、反映情况(内参)、做群众工作(通讯员工作)。笔者是读着蓝老师的书走上新闻之路的,但通过新闻实践,对记者工作有自己的体会:传播信息、提供观点、宣传政策。
  传播信息。包括各种政经信息、社会新闻、突发事件、生活服务信息等。报纸是新闻纸,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为其旨要。信息的传播,又以消息为主要形式(有的通讯的“核”也是信息),在报纸上消息应该唱主角。蓝鸿文教授亦认为,记者要发挥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首先是重视采写消息。消息,又分为公开报道和内参两种。
  对消息的采写,可用郑板桥的一副对联概括:“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第一句是说消息的形式,第二句是说内容。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一般人很难拿出大段时间读报。只有删繁就简,在导语中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主要的意思,在正文中用尽可能短的篇幅表述尽可能有用的信息,才会引人入读。胡乔木同志在1946年著文《短些,再短些》,1981年8月13日《人民日报》重发此文,就是强调这个意思。“领异标新”,“新”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说的是时效性。“异”要有一些,但不能无原则,否则会陷入“人咬狗”的窠臼。
  提供观点。这是较之于信息传播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解释信息是什么,还要解释为什么。观点提供,大体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讯,二是言论。也有通过消息直接表达观点的,但不为主要形式。通讯发挥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新闻进行纵深开掘,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 
  言论(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阐述国家政策、评述政经大事及新闻事件等,是直接提供观点的新闻体裁。写这类文章,具有深厚的理论政策修养、深刻独到的思想见解、准确严谨的文字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此一点人皆共知无须多述,想说的是,这只是第一步,还有很重要的一步:让人能读下去。办报,首先要把报纸卖得了,才有人读报纸上的文章;写文章,首先要让人读得下去,才有人了解文章的观点。这就要求写得“软”一些,古人早有提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上世纪50年代,《新民报》总编辑赵超构提出写文章要“软些软些再软些”。毛泽东赞同这个观点,但同时提出防止太“软”。1958年1月15日毛泽东同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提出“写评论……不要刻板,形式要多样化。政论应该像政论,但不排斥抒情”。毛泽东本人就是写“软”文章的大家,在此仅举一例——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是庄严肃穆的事件,但其闭幕词的标题却是文学味极浓的“愚公移山”,其正文大段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但文章所起到的作用又是何其浩大!叹人间只有独步天下、姿肆灵转的一代伟人才有如此手笔。
  评论文章的“软些”,是在厚重、深刻、严谨基础上的“文学”再加工,是更高的层次。
  宣传政策。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我们的报纸是党报,晚报和生活类报纸是党报集团办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是我们的出身所决定的。看中国新闻史上的两篇重要文献——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邓小平的《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两位伟人都将新闻工作作为帮助党开展工作的多种手段中一种更有效的手段,要求新闻工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小局要服从大局,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宣传政策的途径无非是“传播信息”和“提供观点”等,方式方法无须再述,只想说的是,明白了“党报”的道理,在工作中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主动性和灵活性,在宣传和新闻中间找到一条兼顾的路子,把报纸办得既符合要求又好看。
  (作者为大众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