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 其:热晕了,就难办了

2008-02-02 15:19:32

来源:大众网   作者:

摘要:

  文/观  其

  2007年说走就走了,2008年说来就来了。
  回头看2007年,十七大是最大的新闻,“次大”的新闻是什么?我看,就是全球都在关注气候变化,全国都在大搞节能减排。2007年,天气比人气更重要,变暖比反恐更抢眼。大致如此。
  2007年的中国传媒界,人们关注的最大焦点,其实也是“环境”问题——传媒人的从业环境。“杨丽娟”、“纸馅包子”、“华南虎”……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比地球还热。
  热乎乎的,中国的媒体记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服,舒服得“一塌糊涂”。
  我知道,说出这个论断,是要遭人骂的,除了业界同人,还有读者(包括电视观众)。因为业界同人最大的烦恼之一,就是很多报道“不能报”、“不敢报”、“写了报不出来”;而读者,则埋怨媒体记者“躲躲闪闪”、“吃软怕硬”。
  但我也知道,上述只是问题的一面,并且是好的一面。因为,有爱才有恨,有伤才有痛,而在当下的传媒职场里,敢爱敢恨的新闻人越来越少了。能够为“不能报”、“不敢报”、“写了报不出来”而烦恼,觉得愧对职业良心的,我们就该竖起大拇指真心赞一句:“有种!”
  至于读者,现在还能够对媒体记者的作为发发牢骚、报报埋怨的,我们也该竖起大拇指真心赞一句:“忠实读者!”
  我所说的“舒服”,是指媒体记者“吃嘛嘛香”。
  党字号的记者,穿梭于会场酒场,交往于这长那长,所写稿件常常是领导多群众少,精神多实事少,像不良饭店做的干炸里脊,外表很壮观,其实叫“干炸面”更合适,裹在里面的里脊完全可以跟绿豆芽比比身段。当然,要说“群众少”也不全对,因为在他们笔下,“群众”必定是“广大群众”,群众必定是“普遍认为”、“一致认为”。多好的群众啊!尽管他们无名无姓。群众么,“庶人”而已,自古上不了书的。
  其实,官场的会议活动,官场中人,这几年八股气是明显淡了,可为什么一到报纸上就干巴巴成了“木乃伊”?要说这些年官员在社会上的形象不佳,与坏官的影响有关,但记者的“功劳”也是大大的。
  不作为,虽说没大有出息,但保险啊,舒服啊。
  除了政治口的稿件外,在更多的报道领域,则是想写啥一般就写啥,想咋写一般就咋写,写了一般就能发。很多媒体,上半截是“沉睡的木乃伊”,下半截则是“复活的木乃伊”,大量的信马由缰、信口开河、信口雌黄,群魔毕至,狂歌乱舞。
  所以如此,上上下下原因很多。
  比如主管部门,对政治领域的报道控制越严、设限越多,必然导致大家都挤到其他领域去争去抢去炒去作;而主管部门为避免“管得太多”之嫌,对此也就“由他去吧”。反正不关“政治”,“风月”么,多谈谈无妨。
  比如,一城几报,一城几台,彼此无异,僧多粥少,所以动作要快,出手要狠,笔必生花,言必惊人。不然,管采编的老总嫌你“不会找角度,不了解受众心理”,管经营的老总嫌你“没有市场意识,影响了发行广告”。
  比如,报纸一天几十个版甚至上百个版,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播放,每天都闹“稿荒”,加之广告也不是那么好拉的,所以稿子只要差不多就上了,总不能“开天窗”吧,总不能老是“重播”吧。
  但不管怎么说,职业规范、职业信条的残缺是绕不过去的。不辨真伪瞎起哄,甚至知假报假,如此这般不守信条,怎会让人信服,又怎会有信望?而支撑新闻业的那根柱子,恰恰就是“信”。假若人们不管读什么报看什么电视,仅仅是图个乐儿,像看戏似的,那么,记者就该叫“编剧”,新闻业也该叫“娱乐业”了。
  眼下已是冬天,当然,是暖冬。儿时那漫天飘飘洒洒的鹅毛飞雪,那满地厚厚的软软的大雪,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好多年见不到了,今年也不例外。广州的好友经常问,你那里下雪了么?冬季带孩子到你那里去看雪。我告诉他:要想看雪,去超市买十斤盐,你站在阳台上撒下去,让孩子在楼下看就是了。不过,要告诉孩子,雪是会飞的,雪更不是咸的。
  这就是气候变暖的代价。地球热过了头,晕了。晕了,很多事就难办了。
  而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热过了头,这世界又会怎样?○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上

来源:大众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