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王学文:记者的价值

2008-03-07 16:50:26

来源:   作者:

摘要:——话说记者(二)

  文/王学文

  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这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一篇文章。魏巍当年在志愿军某部采访构思“最可爱的人”时,《人民日报》社记者李庄(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也在同一部队采访,并很快写了通讯《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在《人民日报》发表。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多数人只知“最可爱的人”,而不知“万岁的部队”;笔者曾将这两篇文章对比着读,毋庸讳言的是,后者确实逊色得多,作者本人也曾坦承“质量平平”。
  与作家相比,记者的工作成效怎么那么小?记者的价值在哪里?
  与其他职业相比,记者不应该有丝毫妄自菲薄的情绪。作家有作家的作用,记者有记者的价值。记者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字上:“新”、“快”、“广”。记者永远站在时代前列,能够敏锐捕捉到时代的最新脉动,并将这最新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出去。在新闻采写上,媒体以每天都“新”、甚至每天多次更新的内容吸引读者;在新闻传播上,报纸以每天一期的速度和每天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的广度,电子媒体和网络则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迅速形成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媒体往往不是一家独动,而是一有事发,蜂拥而上,即使反应慢者也会愣个神后很快跟上,形成合力。这样的影响力天下谁能敌?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如小说、戏剧、电影等都达不到。
  举例说明,在前述志愿军某部英勇杀敌取得胜利后,为鼓舞部队士气,鼓舞全国人民支持抗美援朝,极需要将英雄们的事迹宣传出去——请注意,这件事做得越快效果越好、越能服务于现实需要,此时只有具有强烈新闻敏感的记者可以做到,其他艺术工作者因其工作的滞后性是不能发挥这种作用的。《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一文,在此彰显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值得自豪的是,在这里记者不仅记录历史,更参与了历史。文以致用——此时此刻,没有比记者更能身体力行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就追求的这种读书写文章的最高境界了。 
  记者是这样的:在乱世,是警世钟和指路灯,唤醒人们并指引前进;在治世,能很快领会当政者的思路,引领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他们“耳聪目明”,能将普通百姓的呼声在第一时间“集束式”地喊出去,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促成问题的解决;他们站在生活的前列,能将最新信息告诉人们,服务受众。作家能写传世名作,专家能写经世致用的文章,记者也能写出代代相传、济世谋国的佳作,成名成家。
  记者的力量源泉在于“新”、“快”、“广”,有人对记者的诟病也在这里——他们批评记者浅显。在此,我们一方面不必在乎这些批评,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新”和“快”,就难以做到很好的“深”;另一方面,平常要加强读书学习,在“新”和“快”的基础上争取“深”,又新又深,又快又深,既倚马可待又字字珠玑。事实上,记者队伍中已经涌现出许多这样的专家型人才。“深”,成为这部分记者的价值体现和重要力量源泉。 
  记者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记录历史。文学作品等虽然也描写社会,但那是艺术加工。唯有新闻媒体的记录,以其真实性和广博性赢得人们的信任。尤其是报纸,每天一期或几天一期,简直就是历史的日记。进行历史研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要的选择往往是查阅那个时期的报纸。作家路遥写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前,为准确把握作品描写的时代,首先翻阅了1975~1985年的《人民日报》。
  由此,我们不能忽视一些细致述写事物而貌似枯燥的作品。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的作品就有这个特点:他写上世纪70年代末山东莒县一个大队年终分红,具体到几角几分;写蒙阴县公社集市的变化,一样一样描写集市上的货品……作品中“枝枝蔓蔓”写得很细,显得平铺直叙而无气势和文采。这样写既具体又真实,具体就是生动,真实就是力量。如果有人想了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正需要阅读这样的作品。
  总之,记者的价值是不能被轻视的,地位是不能被替代的。
  (作者为大众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