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一个学者的非常周末

2008-04-21 14:34:41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今年2月号的《青年记者》曾以“传媒智库”为题进行了一番讨论,我也写了一篇短文《专家学者是“花瓶”吗》,篇幅很短,意犹未尽。或许,通过这篇“非常周末”可以看出中国媒体的一线学者的工作状态乃至生存状态。
  3月7日,星期五,下午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完了第二天要播出的节目《有政协委员建议发行面值500元的人民币》。周末北京的公交车虽然比较慢,但想到这个周末可以放松一下了,还是感觉比较轻松。可惜好景不长,到家后的三个电话又使这个周末成了“非常周末”。
  第一个电话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打来的,要求看当晚的节目,并即刻做出评点。我和《新闻联播》是老朋友了,正值两会,正值央视新闻中心机构调整成立联播部,学者必须给予业务支持。
  第二个电话是北京电视台《7日7频道》的制片人打来的。要求接受《电视风云榜》的采访,评点《7日7频道》。我和这个栏目也是老朋友了,一阵“做个专题都行”、“抽空吃饭”的打哈哈后,我做些准备也是必须的。
  第三个电话是刚做完节目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天天谈》的主编打来的,这个电话最要命——节目的声音“疵”了,不能用。万般无奈,台长指示,改第二天直播。于是,这个周末的轻松也彻底歇菜了。
  事情要一个一个去办。先看《新闻联播》,还真不错。其中的“代表委员议国是”、“两会新观察”等小板块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比如说到猪肉的价格,一方面是北京菜市场的老大妈说肉价,另一方面是河北的农民说养猪,一句“谁不想赚钱啊”的大实话,顿显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和语言冲击力。《新闻联播》是中国电视时政新闻最大的集散地和最大的播出平台,在扭转主流新闻边缘化的趋势中,负有重大责任和担当。这些年,我在各种场合极力鼓吹《新闻联播》的创新创优,呼唤电视新闻的理性回归。重要的是,《新闻联播》每每都给我提供强有力的实证支持。而我,常怀感恩之心。
  再说《新闻天天谈》。这本是一档半小时的广播直播节目,今年改为50分钟。为了保险起见,先进行三个月的录播。由于这次出现了技术问题,提前进入直播。于是,我和新华社的记者黄雯被赶着鸭子上了架。当然,我还有点经历——3年前,我就在湖南的《金鹰之声955》的两档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当过嘉宾主持,也算重操旧业。宽大的直播间里,我坚持“发行500元大面值人民币”弊大于利的观点,而我的搭档则针锋相对。我们很快进入了状态。说得正在兴头上,时间到了,怎么能出“四秒无话”的问题?随着主持人打出成功的手势,我的一个“非常周末”诞生了。
  回到家,刚消停,电话又响,是《新闻天天谈》的另一个主持人打来的:“不错,不错,听的跟录播一样”。我说:“听你的意思怎么像黄鼠狼给鸡拜年似的,是不是……”,“是呀,咱们明天的话题是‘怎样看待两会提案——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到十二年’”。
  第二天是星期天。晚饭前,第二天的节目录完。回家后,拿起《深圳商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经典回放:1984年:下海!下海!下海!其中的一个小标题是:“星期六工程师”行走四方。想想自己的“非常周末”,不由感叹:我没有星期六,因为我每天都是星期六。不同的只是,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很酷很神圣!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4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