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王学文:记者的格局

2008-07-03 13:36:10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王学文

  清朝嘉庆皇帝查办大贪官和珅,宣布和珅的第一条罪状,是嘉庆被立为太子的前一天,和珅向他送礼以示拥戴。学者阎崇年在CCTV《百家讲坛》栏目中,为此评价嘉庆皇帝“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 
  对于一国之君惩办天下第一贪来说,大格局大手笔应当是首先办他误国害民的罪状,而不是盯着他那些阿猫阿狗的小伎俩。阎氏评价当为中肯。
  党报记者选题、写稿,也有个大格局大手笔的问题。笔者琢磨,记者的大格局,应当是在选题写稿时选那些能体现党的大政方针、能抓住影响当前发展的大问题去做文章,去写政府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只去写那些好人好事、部门讯息一类的短平快稿件,或者只对所跑部门、所在地区做一些浅层次的分析报道,而没有联系社会大背景、国家大势去做深刻性、前瞻性的报道。
  一个年轻的党报记者,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培养自己把握“大格局”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党报记者,每写一篇稿件,都应当自觉运用这种“大格局”来对照一下。
  1999年年末,笔者在大众日报临沂记者站工作,在蒙阴县发现了该县野店镇老百姓自发集资移山、填河、造田,并摁手印表决心的新闻,后写成稿件《361个指印》。站长看后说,新闻事件生动,但稿件没高度。我重新进行采访,了解到老百姓之所以有摁手印的决心,是因为中央在1998年颁布了土地延包30年的政策,老百姓造的田将长期归自己耕种。我将这一点写进稿件,稿子境界就上去了。
  这是我参加工作后写的第一篇稿件,后曾获奖,其经验教训终生难忘。我认为:这篇稿子的亮点是“以小见大”,以手印之小表现了土地延包政策之大;起初写得没有高度,是因为对政策不熟悉。 
  类似的稿件,可以说是表现、歌颂大政方针一类的,这是浅层次的格局和手笔。更高一层次的大手笔是盯住当前大政方针、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钻进去,深入调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很多人对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异议。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南振中,在认真学习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后,一头扎进沂蒙山区和鲁西北地区采访,深入回答了这些问题。他写的3篇调查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11篇被山东省委作为文件印发,一篇经济论文在杂志发表,还写成3本书。这是大格局大手笔的典型之作。
  党报记者怎样培养自己的大格局大手笔?《菜根谭》里有句话:“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截取其义,以“量”比作格局,那么,要培养大格局必须拓展“识”。对党报记者来说,“识”不仅指埋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应当学习一切具有时代发展指向标意义的知识,并且在实践中积累学识,增长经验和阅历。后曾任新华社总编辑的南振中曾谈到他的一个经验:把马恩列斯毛的全集认真阅读一遍,把中国历史、山东历史、山东每个县的县志都认真学习有的甚至抄录了一遍;在采访中则事无大小都记笔记,通过多问多记增长学识。一个要培养自己大格局大手笔的记者,是应当有这种学习和工作精神的。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谈党报记者的境界、层次时,曾涉及到格局的问题——大格局大手笔是党报记者的最高境界。在此又专门详论重说,是因为这个问题对党报记者来说太重要了,拥有大格局大手笔是党报记者的立身之石,是党报记者区别于其他报纸记者的首要标志。
  党报记者应当谨记:在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里,写些好人好事、部门讯息一类的稿件,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在参加工作三四年、五六年以后,还主要写这类短平快稿子——再进一步,即使在处置突发新闻上有上乘表现,而没有有深度有高度的大手笔文章,这都是说不过去的。这不是党报记者的作为和水平。

  (作者为大众日报首席评论员)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6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