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真实电视”

2008-07-03 13:38:09

来源:   作者:

摘要:——美国电视收视率导向的表现之一

  文/时统宇

  收视率导向下,既然电视媒体把第一要务定位在吸引观众上,而且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观众,那么,它的传播内容和手段都要为吸引观众来服务,由此,电视媒体带来的直接变化是什么呢?美国的传媒学者科恩做了形象的描述:以前新闻室在演播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什么是最重要的信息,而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为了吸引观众,人们制作收视率取向的新闻去奉承、取悦观众,而不是去告知和启发观众。
  于是,在突破新闻真实性底线的众多报道中,电视新闻丝毫不比报刊逊色,人们说电视由于其必须具有画面而能保有真实性,但是在吸引观众的强大动力驱使下,电视新闻的画面开始由媒体自己来构造了。
  1955年11月,两架飞机在印度上空相撞,美国广播公司《今晚世界》新闻节目的报道表现得非常戏剧化:首先是一声巨响,接着是空中看上去像飞机的两个物体相撞、散开,一切看上去似乎非常真实。但是,事件发生时根本没有摄影师在场,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只是通过技术处理造成摄影师在场的假相。
  冷战期间,ABC的《今晚世界新闻》曾经以“隐藏摄像机”的侦探式采访方法,拍摄了一名演员扮演的美国外交官Felix Bloch把一只手提箱交给另一名演员扮演的苏联国家安全局侦探,ABC的记者约翰麦克维塞在报道中说: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声称Felix Bloch在欧洲一个国家的首都将手提箱交给那名苏联间谍时被拍摄下来,这样的细节自然吸引了电视观众的无数双眼睛。当事件真相被揭穿后,《纽约时报》评论道:“这种伪造侮辱了观众、道德和新闻专业”。政治讽刺家Paul Krassner因此发明了“非信息娱乐”这个词,专门指电视网在新闻报道中为赢得收视率不惜放弃正派纪录性报道而采用纪录性戏剧节目的趋势。1997年,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期间,CNN的连续报道中,谈到中国监狱中没有人权,就使用了好莱坞新片《Red Corner》中演员扮演的角色被中国狱警打翻在地的画面。
  1992年11月17日,NBC(全国广播公司)的电视杂志《日界线》栏目播出了一期节目:“等待爆炸”。它报道了一个叫沙农·莫斯莱的十几岁的孩子死于父母送给他的一辆小货车的事件,一个执法官描述了沙农死于火中的尖叫;节目另一部分表现了一个年轻母亲的悲伤,节目还有一部分展示了一辆空的小货车被碰撞而起火的画面。被关注的这种小货车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它给人的印象是这种小货车的质量问题。然而,事后人们才知道,节目中展示的起火的小货车是被节目制作者事先安装了爆炸装置的。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拿在电视新闻实践中被广泛认同的ABC的“新闻标准手册”对照,“在ABC新闻节目中看到和听到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是它本来的面目。我们的任务是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去促使事情发生。”所以,在接下来进行的民意测验中,NBC的信任度排名大大下滑。然而奇怪的是,《日界线》的收视率却由此上升了。马里兰大学的道格拉斯·戈默雷对此评价说:“以新闻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灾难,每个人都反对它。然而千奇百怪,百怪千奇,它挣钱更多了。” 在追求收视率的驱动下,媒体传统的尊重事实的职业底线就这么被突破了。
  美国电视构造画面的做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更加流行,出现了所谓的“真实电视”节目,这样的节目比如《人民法院》、《警察》、《急救911》、《悬赏捉拿》、《内情》等等,都是在一些原始的材料下,进行加工而成的“真实电视”。这些节目制作精细,甚至运用了当代电视最新的技术手段,使得不止美国人而是全世界的人看到了这些“真实的事件”。
  由此可见,中国电视“纸馅包子”类的东西,颇有与“国际接轨”的味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6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