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震后三月话直播

2008-10-07 18:53:48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央视新闻中心送来了上半年节目评奖的片子,我看直播部分。看完了气势恢弘的奥运会开幕式,再来看同样以直播的方式呈现的抗震救灾直播,大喜大悲的泪光中,我想到了一个“形而上”命题——民族命运。
  张艺谋领衔的奥运会开幕式不负众望,至少没有让我们失望,因为人们生怕又来一次春晚的扩大版——威风锣鼓加上秧歌和二人转。8月8日晚8点的奥运会开幕式当然很中国,很东方,但这种中国和东方中又很世界,很国际,很哲学。以我们的四大发明为主线,以“和”与“圆”为基点,以文字、丝绸、武术、昆曲等本土化极其鲜明的元素为叙事线索,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显得既博大精深又极富动感。我们忽然明白,原来,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的屈辱的历史和民族不屈的奋斗,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打动人心的。
  因此,对有关抗震救灾直播中精品的认定,我坚持一条:我们的民族从开疆辟土、繁衍生息,虽经九死而不悔,支撑的民族魂是什么?电视怎样表现这种魂魄层面的东西?除了“党旗下的宣誓,国旗下的敬礼,废墟前的鏖战”之外,我们怎样去表现中华民族的“扛住”和“挺起”?7月初,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抗震救灾论坛发言时,我向大家推荐过两个片子,一个是李小萌的《路遇》,一个是柴静的《杨柳坪七日》。
  《路遇》的梗概是:李小萌在路上遇到了几个从临时安置点回家和从家里刚逃出来的老乡,其中一个已经家破人亡,全家只剩下他一个人,几瓶啤酒,一块腊肉,就是他全部的家当。聊了几句后,李小萌帮一个68岁的挑担的老乡上路,这位朴实的老乡随口说了句:“谢谢你的操心。”望着崎岖的山路上老乡渐行渐远的背影,李小萌突然大哭起来。这个场景没有废墟前救人的紧张和揪心,显得有些平淡和平常,“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但颇有哲学和人生意味,成为至少让我长久留在记忆中的经典现场镜头。它更能让我们思考现场蕴涵的沉重,这就是: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与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在特定场合中,美女与农夫到底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我们对李小萌“没了人样”的放声大哭情有独钟?为什么我们将这样的镜头很自然地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这涉及到在现场抢救过后更艰巨的灾后重建。那么,灾后重建的最大、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李小萌的感动和她带给观众的感动告诉我们:是人的故土难离,是人对家的牵挂和不舍,是对“好好活着”的高度认同和肯定。须知:人要活下去,先得学会爬起来,而就是这种“爬起来”,恰恰是最能显示“不抛弃不放弃”的,也是最能显示民族精神的。
  柴静是第二批奔赴现场的记者。在她出镜的一期题为“撤离”的短片中,这样一个场景又一次打动了我——一个简陋的帐篷外满地泥泞,一个农村的孩子交给柴静一个储钱罐,里面有20个1元钱的硬币。孩子对柴静说;“我还有60块钱,这20块捐给别人。”孩子一脸的老实、诚实、朴实,没有丝毫的表演和作秀的痕迹。在《杨柳坪七日》中,柴静把那20个硬币给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我们从这个同样“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的镜头里,足以回味出诸如“普世价值”等特别高雅的含义和电视表现。
  这篇短文变成铅字时,奥运会已经闭幕了。我们的媒体会将报道的重点转向国庆节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新闻的热点转换之快令人眼花缭乱,但无论如何,我们收获颇丰,我们活得越发明白。其中,我们比过去更明白的就是:大国崛起一定要有大国心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9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