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0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央视两会报道与时政新闻创新

2011-04-29 15:27:47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民生”早已是两会的关键词,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实际上,电视新闻把民生作为节目资源至少也有十年的历史,这里最有力的证明是民生新闻。不过,这些年来我们对民生新闻没少批评。因为,遍布中国各大小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基本是以远离宏大叙事、不说大事、不碰敏感问题为特征的。“时政敏感”是十年来民生新闻放弃说大事的最大理由。终于,人们在诸如房价越调越高、上学越来越难等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原来民生实际上就是最大的时政。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网等网络媒体策划的“两会调查”显示,保障性住房、收入分配、物价稳定、惩治腐败和就业公平等,老百姓最关切。而人民网的调查则表明,被网友排在前十名的热点话题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正是在这些真正的民生问题上,容不得我们再“八卦”下去。两会报道正是张扬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最佳时机,也是民生新闻为自己正名的最佳时机。
  去年的政府承诺落实了多少?特别是让中央政府着急上火的房价上涨,能有效地被遏止吗?物价真的降了吗?这是大事吧?这很敏感吧?央视《新闻1+1》节目组越是困难越向前,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任重道远。
  能够直播的都是大事。央视《聚焦两会·见证履职》把直播室、代表驻地和外地现场每天进行两次三地的直播串联确属一种创新。从当年“四合院连着中南海”,到今天“大会堂串起怒江索道”。3月5日,摄像机竟然跟随“溜索州长”溜过铁索,湍急的江水让观众非常震撼,给人深刻印象。把大会堂的直播间与怒江的索道溜索直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换个角度看幸福和公正,把非事件性新闻做得十分鲜活,有相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这种给力让我们有理由重提深入采访,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重新打量新闻传播的与时俱进与继承传统。
  为基层寻找“幸福”是今年央视《小撒探会》的主题,这个已办6年的栏目的突出特点是“小撒走基层”。为了收集民意,小撒曾乘公交、下矿井,每年都去基层采访,担当群众的“信使”,带着他们的声音和愿望来到两会。今年,栏目组提出一个特别的公式“2011+?=幸福”,让小撒带着这个幸福公式去基层寻找答案。于是他走了很多地方,寻找普通人的幸福观。撒贝宁说:“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问题带到两会上,呈现给代表委员,让他们去共同商议和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全身心的投入有良好的收视回报,一期以重庆棒棒军为题材的节目创出了收视率新高。
  央视以名嘴命名的两会专栏已有几年的历史了,而今年的一个特点是名嘴抢滩微博,利用微博与网民交心互动。《小丫跑两会》官方微博落户腾讯微博,短短5天时间就吸引了近150万粉丝。通过央视《小丫跑两会》栏目的播出,更多腾讯微博网友的心愿通过小丫口播形式向外传达,微博这种迅速围观并且不断放大效应的模式深受网友欢迎。
  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新突破点,在于敢说大事,善碰敏感。这让我想起了5年前的两会。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香港文汇报记者问:“本届内阁任期已经过半,回顾过去这1000多天的施政历程,您觉得什么成绩是令您最欣慰的,什么情景是令您最感动的,什么事情是令您最痛心的,您能否给您本人及内阁团队打个分,您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完成下半段的任期?”温总理的回答中谈到:“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
  由此我们想到并追问:作为以守望环境为基本职能之一的媒体,这些年来在“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上投入了多大的热情和精力?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得更好,媒体的失察与失职在哪里?用没完没了的打架了、撞车了、着火了、第三者插足了、精神病人跳楼了等“八卦”新闻不厌其烦地去争夺收视率,媒体的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何在?老百姓将医疗、上学、住房称作“新三座大山”,而这“三座大山”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干嘛去了?甚至,民生新闻是否愧对民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