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新惠:又闻网络报道获普利策新闻奖
2011-05-31 12:09:11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詹新惠2011年4月19日,第95届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揭晓,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网络媒体ProPublica再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中的国内新闻报道奖。而在去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ProPublica与《纽约时报》杂志合作的有关“卡特里娜飓风”后新奥尔良医疗中心争议性死亡事件的深度调查报道,首次为网络媒体赢得普利策奖。
连续两年有网络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奖,连续两次都是同一网络媒体获奖,国内时评专家在评述此事件时谈论最多的是“网络新闻影响力在提升”、“网络媒体的非营利性性质有助于网络新闻报道”等等。其实,细细分析这两次获奖,还有很多深意值得挖掘。
第一次获奖是合作报道,与《纽约时报》杂志共同分享,第二次获奖则是独家报道,是网站持续一年时间集中调查形成的原创报道;第一次获奖的作品是以图文的形式同时登载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和ProPublica网站上,严格地说只有一半的“网络”血统,第二次获奖的作品则完全是网络的呈现方式——在线专题,是首次将奖项授予一组“非印刷品”;第一次获奖新闻的写作者包括报纸和网站,第二次获奖新闻的写作者则完全是网站人员。
两次的异同意味着什么呢? 普利策奖评委会主任西格·吉斯勒一语道破:这是“单一网络媒体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而诠释“单一”的背后,就是新闻界所推崇的“独立新闻人的独家报道和独到思想”。
在国内,一直以来网络新闻被称道和赞誉的是快速及时、海量无限、多媒体整合,至于深度报道、独家新闻,则与网络媒体无缘。这一点从网络新闻的表现形态和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可略见一斑。
在网络新闻的表现形态里,滚动新闻、文字直播、实时报道、社会化新闻(如微博新闻、SNS新闻)等网络独有的报道形态,体现的都是快速、整合,也可以说都是消息稿、快讯甚至一句话新闻、单幅图片新闻、单条音视频新闻。有些网站虽然在导航条里看到有“深度”频道,但此深度非彼深度,此深度是将传统媒体上已刊发的深度报道、核心报道集纳整合,然后以频道或专题的形式呈现,而不是彼深度所强调的独家的、原创的深度报道或调查性报道。
再看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从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设立网络作品评选项以来,客观地说,网络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数量从2项到6项,评选类别在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具网络报道特点的网络访谈和网页设计,此外,还有网络专栏和国际传播类作品(今年新开设的奖项,以对外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新闻专题、新闻专栏、新闻访谈作品,包括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以上4项内宣作品)。虽然网络专题可看做是一种整合式的深度,但终究报道内容还是以转载为主,缺少网站独家、原创的深度内容。其他几个奖项则基本不涉及深度报道。
网络媒体是不是独立的新闻人?网络新闻要不要深度类调查性报道?关于此类的讨论、争议,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网络媒体至今还没有明确的采访权,也尚未建立一支专业水准的采访队伍,要想进行独立的新闻采访撰写深度性报道,进而成为独立的新闻媒体,其难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网络媒体用户群的快速增长和全面覆盖,网络新闻如果仅仅停留在快速发布和整合转载上,又如何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呢?要知道快速发布突发新闻只拉开了新闻报道的序幕,转发其他媒体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他人做嫁衣,只有拥有自己的独家报道、进行本网站的深度解读,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
ProPublica“专注于挖掘‘真正重要’和具有‘道德力量’的新闻”这一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能连续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3年时间就能与百年大报同台竞技,是其追求新闻报道专业品质的必然结果。
时代在变,媒体在变,追求新闻报道专业品质的理念不能变。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