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于冠深:“子罕言利”的启示

2011-07-20 12:53:37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于冠深
  《论语》有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注释者对这句话的解释分歧很大,兹取众说中之一说。罕,少。与,通“豫”,喜悦,赞同,赞许。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很少谈利;赞同天命,赞许仁德。
  关于“子罕言利”,曾闻诟病之语:这表明孔子排斥利。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的看法如下。
  其一,以《论语》为据,对于国家、民众和他人之利,孔子并不罕言。比如,“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是说:有一天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驾车。看到卫国的情况,孔子感叹:人口这么多啊!冉有说:人口多,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民众富裕起来。冉有问:民众富裕了下一步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让民众富裕起来,当然得让民众获利。如此这般,或可称之为古代版的“先富口袋后富脑袋”论了。
  其二,对于个人一己之私利,孔子谈得不多,但也不是不谈。比如,孔子说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财富可以求得的话,虽然持鞭驾车,我也愿意从事。如果不可求得的话,我则从事我愿意从事的事情。“如不可求”,照我想来,大概是就不义之富或曰不义之利而言,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老人家说视不义之利如同浮云,既是淡泊明志,也是对于这样那样不择手段谋取不义之利恶劣行径的批判。
  其三,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他怎么会不懂得,一个国家如果排斥利的话,就没有立国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如果排斥利的话,根本就没法生存。所以,不能设想他会排斥利。然则世界是复杂的。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统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遗憾的是,“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有些应该蔚成风气的东西,比如仁爱,纵令大力提倡也不容易形成风气。有些应该杜绝的东西,比如损人利己,纵令大加挞伐仍然所在多有。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才“仁德”呀,“仁爱”呀,不厌其烦地反复念叨。对于一己个人之私利,一般情况就不提及了。——多说没好处,会有副作用。
  社会前进了,时代不同了。就物质层面而言,其变化之大好像怎么说都不算过分。至于精神层面,特别是就追逐个人私利而言,如果不是于今为烈的话,恐也难说不是至今犹然。唯其如此,我觉得,“子罕言利”对于我们的宣传工作和媒体人来说,不无启迪意义。
  浏览时下的报章杂志,常见愤世嫉俗之语。所谓人心不古,私欲横流,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假冒伪劣欺世,坑蒙拐骗害人。“问君欲得几多利,恰似一江春水向东去。”从问题的一方面看,不能说这没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就中一个方面,有同志认为,怕是也得到担负着舆论导向责任的媒体身上去找。直言之,即至少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某些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集体主义,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对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等共产主义的崇高精神,深入宣传不够,宣扬“自私是人的本性”,“大公无私虚幻”,为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径张目。我看,这样说并非没有道理。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与“子罕言利”有相通之处。“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应该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伟大的宣传家。“罕言利”既是圣人的境界和智慧,也未尝不可以说乃一种宣传艺术。或曰,中华民族之屡遭劫难而复振,与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密切相关。该影响力当中,理应有着“子罕言利”的成分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言国家、民族、集体、他人之利,提倡淡泊个人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反对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行径,是媒体应有的责任和自觉。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6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