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阁:张季鸾新闻馆开馆
2011-07-31 18:45:21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刘宪阁2011年6月17日,国内第一家以进步报人命名的新闻博物馆——张季鸾新闻馆在西安外事学院开馆。据介绍,这既是为了纪念季鸾先生作为一代报人的丰功伟绩,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缅怀先生的场所;同时也是为新闻事业的研究和新闻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平台,以光大季鸾先生的新闻精神和爱国情怀。此举立意可谓高远,宗旨可谓正大,相信必能有助于三秦子弟与当代中国新闻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以季鸾先生为代表的不党不卖、文章报国、救世济民、追求进步的报人传统。
今年恰逢季鸾先生病逝70周年,新闻馆揭牌这天又适值他服务过的《大公报》创办109周年纪念日,因此颇有象征意义。张季鸾生前身后都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共产党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亦盛赞其“功在国家”、“报界宗师”。后来随着社会变迁,有关他的评价也日趋多元,且颇多曲折,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比较公允的说法。近年来张季鸾又逐渐引起各方注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发现这位当年声动一时的名报人,并主张继承和发扬其新闻精神。
为此,各方曾有成立纪念馆、召开研讨会等诸多倡议。据了解,先生老家榆林市的决策咨询委员会就多有筹划。比如为永久纪念季鸾先生,并以此弘扬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人文精神,李德忠委员在2009年就提出四条建议,包括在世纪广场或南门口为张季鸾塑像立碑;建设纪念馆,或在展览馆增设张季鸾专版。现在来看,纪念馆的倡议已得到部分实现,尽管不在榆林而在西安。
在此前后,常银山委员亦建议,组织力量对榆林历史上涌现出来的著名人物如抗日将领杜聿明、一代报人张季鸾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甚至“可以效仿山西人的模式”,通过拍摄电视剧等加大宣传力度。关于以影视形式来展现和宣传张季鸾,据知祖籍榆林、一直崇敬这位前辈乡贤、现供职于西部电影集团的何志铭导演,早就有心促成此事。这次揭牌的新闻馆,专门开辟一角,用于展现季鸾先生当年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办公情形。古朴简单的陈设布局,极富历史文化气息。尤其是几份旧报纸、一部老话机,四五个馍片、两三只茶杯,摊开的稿纸、研好的笔墨,定格在1936年12月12日的时钟与日历……这些精心收集整理的道具,正是何先生多年来为筹拍张季鸾的电影而努力的见证。另据了解,有关方面亦在筹拍关于张季鸾的影视新闻片。
各方建议中,还包括在各媒体上宣传张季鸾的生平、业绩,特别是打算结合张之生日或祭日,邀请京、沪、港等各地专家学者和榆林本地的新闻界代表,举行学术研讨会。1991年季鸾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曾在榆林举办过一次大型研讨会,此后未再继续(笔者去年组织过一次小型研讨)。二十年过去了,不少人希望能再度举办这样的研讨活动。而且不管在榆林还是哪里,只要能有助于了解和认识张季鸾,都值得赞赏。另据了解,今年9月份的研讨活动亦在紧张筹备中。关心季鸾者,不妨留意这方面的动态。
可以相信,以张季鸾新闻馆成立为契机,必将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位名报人。唯过去贬损过甚,现在一些人则急于给他平反、翻案,心情之迫切固可理解,但又很容易走到另一极端,把他从一无是处说成完美无缺。显然,这也不太合适。其实张季鸾既不像过去一些人说得那样十分不堪,但也不像现在一些人说得那样完全清白。他也有性格缺陷,也有观察不确、判断失误,甚至主张悖谬、言行荒唐的时候。因此,只有比较如实地了解张季鸾,才能谈得上真正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遗志与新闻精神。而在笔者看来,季鸾先生1932年写下的这段话尤能表现其一贯努力之所在:
做记者的根本,是要对人类大众,小一点说,先对于中国同胞们,有深厚的同情,因而立下了救世的决心!他们有苦痛,应该给申诉,应该设法安慰。凡社会的不平和罪恶,应该反对,应该冒着危险,去替人类们、同胞们用言论斗争。不应该屈服于恶势力,或者同流合污!这一种仁慈义侠的精神,是新闻记者根本的根本 !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