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罗建华:为香港市民的呵护而呵护

2011-07-31 18:45:46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罗建华
  做过报纸老总的人,对某些“广告大户”的脸色一定时有领教,那种在媒体公信力与商业利益之间的艰难游走,很不是滋味,那么,坚守节操也就难能可贵。
  这不,香港媒体的尊严就受到一次明目张胆的挑战。今年4月,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的广告代理公司,以英文信函的形式,代表港铁向多家媒体圈定“报道禁区”,声称如果有谁犯禁,“将会采取行动,保留在报社预定刊登的广告版面或重新安排该广告的权利,最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取消广告”。
  话说得毫不遮掩,语气强硬,态度骄横,公然挥起金钱的大棒,直接干涉媒体的报道内容。
  不知几家当事媒体作何反应,只知此举一经曝光,香港公众群情激愤,各界猛烈抨击,社会团体自发到港铁总部抗议,进而锋芒直指港铁背后的大股东港府,谴责这种“以抽广告的手段恐吓媒体”的行径,要求港府立即制止,予以彻查。
  好仗义的香港市民!《中国青年报》4月29日对此报道时,用了一个不错的标题——《媒体“受欺负”,香港市民不答应》,一种维护自身知情权和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正气,跃然纸上。
  香港市民深知媒体公正舆论的价值,他们呵护的是自己的眼睛,如果这双眼睛被“孔方兄”蒙上,那么“方”的变“圆”、“圆”的变“方”,他们将无法看清社会的真相,而丑恶就会穿上各色外衣,在阳光下招摇。
  媒体不可欺,民意不可侮,香港特首曾荫权对此认识深刻,他的态度是“为政者埋怨传媒,就像水手埋怨大海”。因之,港府重申尊重媒体的一贯立场,港铁不得不发出公开信,向媒体和公众致歉。
  公众战胜了金权,真该为香港市民的呵护而呵护。呵护的不仅是他们呵护媒体的赤诚,更是他们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只有整个社会的真正进步,才有媒体环境的真正改善,也才有媒体自身的真正进步——这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媒体为公众利益而战,一天也脱离不了与公众的血肉联系,失却老百姓的信赖便无立身之地。
  在当下的环境中,金钱对媒体公信力的侵蚀无孔不入,“潜规则”一样心照不宣。为了有限的广告而产生的无序竞争,商家被宠坏了,媒体的底线却有“滑坡”之险。其中,“客大欺店”的现象,已由无奈接受变为主动认同,一些媒体放低自己的“身段”,无异于迷失自己的“身份”,那后果是很可怕的。此外,不难发现,报海沉浮,依靠傍几个大款起家的报纸,最后,总是被人家绑架了,于社会无益,自己也蹦跶不了几天。
  面对港铁广告公司的这类行径,媒体当自重,时时警惕金钱“逼良为娼”的诱惑,切莫让自身的神圣职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一起蒙羞。
  就说一个为时不久的例子吧。去年,一个曾经的“非著名相声演员”,手下徒弟打了正常采访的记者,当时非但没有道歉,反而公然扬言:“今儿我徒弟打人了,打了就打了呗,过两天给他搞一专场,智斗歹徒民族英雄专场”。更有甚者,还点名叫骂一家电视台,“很龌龊的一个单位,下三滥”。(《城市快报》,2010年8月3日)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媒体真正的力量在于自身的“规定性”,秉持特质,恪守职责,当好社会的良知,在呵护公众利益的同时呵护自己,就没有什么大官、大亨、大款、大腕敢于藐视。
  成功的媒体,首先都是“做好”自己,尊重自己的媒格,遵循行业的准则,把该做的事做到位,接下来的逻辑自然是“做强”、“做大”。那种影响力出自本源,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涉,才是真正的强大。
  要知道,港铁广告公司的作为,只不过是把诸多广告商的要挟,用一纸书信公开化了。那些从不言明的“欺负”,每天都可能发生,将同我们永远较量。我们永远不能丧失底气,若不较量,剩下的就只是沦为“交易”了,自甘“受欺负”,自取其辱。
  (作者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