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漂浮的县长与自卑的记者

2011-08-20 21:35:27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乔新生
  6月27日,新华社网站刊登了一封四川省会理县政府工作人员的道歉信。这封道歉信不仅表明了照片作者的身份,而且说明了对领导干部检查工作新闻图片进行技术处理的经过。原来,该县县长下乡检查公路建设工作,由于拍摄的照片存在光照、角度、背景杂乱等效果不佳问题,因而工作人员在发布照片的时候进行了拼接、修改处理,“带来了不良反应和影响”。作者就此“向各有关网络媒体和广大网友表示深深的歉意,恳求谅解,并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绝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这一虚假新闻之所以被互联网络用户发现,是因为作者在处理照片的时候,将县领导处于漂浮状态。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因为作者技术水平存在缺陷,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反映了我国当前政治新闻报道中长期流行的错误观念——凡是涉及领导人物的照片,都应该突出领导干部的“高大全”。如果新闻图片缺乏美感,那么,记者就应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为领导干部“排忧解难”。北京通州一位记者就是因为在拍摄领导干部作报告的照片时,把领导干部低头读讲话稿的形象拍摄下来,而遭到领导干部的严厉斥责,所在单位解除其劳动合同。正因为如此,记者在选择刊登照片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害怕由于照片处理不当而砸了自己的饭碗。四川会理县政府的这张照片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在宣传工作人员拍摄的照片中,主要领导不在中间。为了突出主要领导的形象,作者才移花接木,制造虚假新闻作品。
  所以,从表面上来看,这一虚假新闻的出现是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虚假新闻完全是由错误的新闻报道观念所造成的。如果只讲“政治正确”,而不能坚持新闻真实客观的原则,那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新闻图片上动手脚。
  可以这样说,如果记者不能克服“政治恐惧症”,在政治新闻报道中实事求是,那么,类似的新闻还会出现。
  记者固然要有政治的敏感度,要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基本政治常识,但是,记者更要尊重新闻的基本原则,不能以牺牲真实客观换取政治上的保险。
  现在一些党报党刊在处理政治新闻的时候,几乎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这些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害怕领导干部座次排序出现问题,担心领导干部厌恶一些敏感话题。一些新闻媒体负责人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投机心理,他们一方面揣摩领导干部的好恶,按照领导干部的意图选择新闻,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打擦边球,以此来取悦读者,争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特殊的新闻思维定势,使得许多地方党报党刊的负责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害怕领导干部雷霆震怒,一有风吹草动,马上采取补救行动。以至于一些地方党报的负责人退休之际,庆幸自己“平安落地”。
  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是一种缺乏党性的表现。作为新闻战线上的党员,党报党刊的负责人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坚决捍卫新闻媒体的尊严,决不允许任何人对新闻媒体正常的报道工作指手画脚,也决不允许任何单位在宪法和法律之外向新闻媒体施加压力。
  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正处于调整之中。部分领导干部在处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时,忽视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至于经常性地以政府权力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记者的报道权属于公民权利的延伸,是公民宪法和法律基本权利的组成部分。维护记者的报道权,实际上就是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果记者的依法采访报道受到政府权力的压制,那么,记者及其所在的单位有权通过正当的途径捍卫自己的权利。记者首先要有权利自觉意识,不能在内心深处匍匐在行政权力之下,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权利。记者要有主体意识,妥善处理新闻报道权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不要把自己打扮成行政权力的奴仆,动辄赔礼道歉,或者千方百计地以新闻报道取悦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记者首先要尊重自己,然后,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