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冠深:媒体责任重
2011-08-20 21:35:58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于冠深从《报刊文摘》上读到一篇题曰《一句真话引发的思考》的文章,感到有不少话想说:对我们的后代,我们的教育,文章作者,还有我们的媒体。
文章起首说道:近日,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引起关注。孩子以《钱,我的最爱》为题写道:“有人说钱乃身外之物,简直就是屁话。没有钱,你怎么吃饭?没有钱,你怎么穿衣?没有钱,你住在哪儿?没有钱,你怎么看病?……”文章接下去说:“据说,校长给这篇过于成人化的作文评了‘一等’,理由是‘真实,不虚伪’。”
文章接下去说:“讲真话确实比说假话为好,但是,把金钱视作自己的最爱,难道这种价值观是正确的吗?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家长或其他人都应该反省:为什么孩子会说出这样的真话?”“第一,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拜金主义价值观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象。第二,我们的流行文化也一直在鼓吹这种价值观。”“小学生爱钱没有问题,问题是钱是怎么来的?”“我们的教育和现实总是在两极徘徊。学校和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往往是‘理想主义’,要孩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是现实却又总是表现为对这种‘理想主义’的极大讽刺,连底线也无法坚守。”“当下最要紧的是从公民道德教育抓起,不能教孩子拜金主义是对的。”
所谓“钱乃身外之物”,照我理解,乃一句劝世箴言,不是说人可以不要钱,不吃饭,不穿衣,不住房子,不看病,而是说在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以至于搞拜金主义,或者也不妨这样表述,即不要把金钱视作自己的最爱。提倡这样的金钱观,就像提倡淡泊名利不是绝对排斥名利,而是主张不要太过看重名利一样,有什么不对呢?环顾左右,难道不正是某些人由于太过看重金钱,所以才贪污腐败,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甚而杀人越货吗?他们当中的哪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无所居、病无所医?从那一连串的发问可以判断,对于“钱乃身外之物”的说法的真谛,这位小同学还远不理解。
小同学不理解可以理解。不好理解的是,对不理解的东西竟然指斥“屁话”。这分明是在骂人了。说“小学生爱钱没有问题”,我以为只可就一般情况而言,已经爱到了“最爱”的程度,怕就不能说没有问题了。
被教育者身上的问题,应该到教育者身上去找。就是这样的作文,校长竟然以“真实,不虚伪”为由,评了“一等”。这里,我们且不说世界上的事情,真的不一定就全都是好的,善意的假话有时候就比恶意的真话为好。我们要说的是,校长对把“钱乃身外之物”的说法骂为“屁话”的作文,誉为“真实,不虚伪”,那就说明,在校长的眼里,谁说“钱乃身外之物”, 谁就不真实,谁就是虚伪。不能否认说“钱乃身外之物”的人们中可能有言不由衷者,但把所有说这话的人皆视为出于虚伪,就难免犯佛头着粪的错误了。显而易见,这位校长的价值观也跟学生的价值观一样不正确。既然如此,所谓“学校和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往往是‘理想主义’,要孩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云云,其依据多大就值得质疑了。至少在这位校长领导的学校里,或至少就校长本人而言,并不合乎实际。
我同意《一句真话引发的思考》文章作者有关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意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然后是学校的老师,孩子可能接触到的七行八作形形色色的公民,以及也是公民但应特别提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诸多媒体的制作者。不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准,提升孩子的道德水准只能是一句空话。道德的高下,归根结底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流行文化”,的确存在鼓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问题。就此而论,我们的某些媒体特别应进行反省。不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吗?其中极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要“以人为本”吗?“以人为本”就要切实做好提升人的道德素质的文章。道德危机深,媒体责任重。期待媒体人在这个问题上更多些自觉。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来源:
编辑: